• 39阅读
  • 0回复

飘扬在雪域高原的一面旗帜——西藏德庆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14
第1版(要闻)
专栏:

  飘扬在雪域高原的一面旗帜
  ——西藏德庆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纪实
  新华社记者 罗布次仁 本报记者 王建新
  5年前,地处拉萨河谷的堆龙德庆县德庆乡以“穷”和“乱”闻名。然而,短短的5年间,这里从混乱走向安定、从愚昧走向科学、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令人刮目相看。
  时值年关,海拔4000多米的德庆乡,沉浸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去年,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番多,贫困户由60%缩小到10%以内。这个乡被拉萨市和堆龙德庆县授予“文明乡镇”和“先进乡镇”的荣誉称号,成为稳定和发展的一面旗帜。
  “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德庆乡治理混乱和落后,首先抓的是健全制度。1997年,乡党委建立了以乡党委书记负总责、各村党支部书记主要抓的工作负责制,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一定3年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干部包村内容涉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15个项目,年终根据打分考核情况兑现奖罚。实行财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每年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张榜公布全乡各村的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这些制度,有力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赢得了广大群众对乡村干部的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丁嘎村的平措旺堆在村里是个能人,会木工和石匠两门手艺。他被村民直接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后,带领群众贷款办起了磨面加工厂和榨油坊,不仅解决了村民粮油加工难的问题,还从附近乡镇买来粮食和菜籽加工,向牧区出售,使村里第一次有了集体收入。桑藏村支部书记格桑次旺组织5户贫困户办起了商店,不到两年的时间摆脱了贫困。
  海拔5000多米的门堆村是一个纯牧业村。前年,村里105户人家基本上还是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去年,乡里争取到国家扶贫资金以后,发动党团员义务投工,给每户牧民建起了宽敞明亮的住房。50多岁的格桑曲珍搬进新房时,紧紧抓住乡党委书记扎巴的手,含着热泪说:“我活了半个多世纪,从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今年68岁的贫困户格桑曲珍曾是一名麻疯病患者,许多群众不愿与她接近。以扎巴为首的乡干部把她当成亲人,主动捐款为她买了两头牛,缺粮时送去了粮食,生病时,乡里派车把她送到医院,掏钱为她治病。许多群众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发展是硬道理”
  扎巴说:“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近几年来,德庆乡党委在对口扶贫单位拉萨市科委和中国银行拉萨分行的支持下,共投入扶贫款50多万元,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实行开发型扶贫,解决了300多户重点贫困户的化肥和农业生产工具,除兴修桥梁、乡村公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采取滚动的方法,用一部分扶贫款从外地购买100只良种山羊和绵羊,再选购430只本地羊进行杂交,分到97个特困户家中。不到两年,这些贫困户不仅还清了购羊款,而且平均每户拥有羊只达到上百只。
  为切实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德庆乡引导农牧民增强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在扩大销路看好的青稞、油菜种植面积的同时,鼓励农牧民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到城市跑运输、做生意。地处偏僻的门堆村,过去有相当部分的牧民连县城都没有到过,只是习惯于坐等外地商人来收购畜产品,遇到雪灾,许多牛羊活活冻死。去年,门堆村贷款14万元收购本村和邻近牧区的畜产品,运到拉萨销售,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00多元。
  德庆乡多数村庄地处青藏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乡党委引导和组织富余劳力进城打工,许多群众走出家门,离开土地。目前,德庆乡外出打工的人达到500多人。
  “不求来世求今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前些年的德庆乡,封建迷信思想对群众影响深重。很多群众庄稼种到地里,不杀虫、不施肥,不少群众“不求今生求来世”,宁愿受穷,也将家中仅有的钱粮送到寺庙,求神保佑。
对此,德庆乡把治穷治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乡里组织科技人员到虫灾最为严重的桑藏村蹲点,手把手地向农牧民传授良种精选、化肥使用、药剂拌种等实用农业科学技术,使这个村的粮食平均单产当年提高70公斤左右,让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他们先后召开9次群众大会,组织12位富起来的群众现身说法,互相启发。通过自我教育,群众中相信科学的人多了,“不求来世求今生”成了群众的新追求。这些年来,群众购买灭虫喷雾器120多架,大中型农业机械400台套,许多群众卖了牦牛,买回了农业机械。目前,全乡村村建立了科技小组,涌现出了210多名农牧民“科技明白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