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个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国有独资制鞋企业,在全国三分之二国有制鞋企业纷纷萎缩的情形下,却神奇地成为世界级的鞋业供应商——“双星”在市场中闪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14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一个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国有独资制鞋企业,在全国三分之二国有制鞋企业纷纷萎缩的情形下,却神奇地成为世界级的鞋业供应商——“双星”在市场中闪烁
本报记者 宋学春
  2000年,双星集团资产总额达26亿元,利税总额2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销售额27亿元。而在17年前,相应的数字分别是不足800万元、770万元、175万美元和3900万元。
  “双星的一切是闯市场得来的,双星的一切是市场造就的。”双星总裁汪海如是说。到双星集团采访,双星人首先给记者的是一本《认识双星》小册子,内有市场、管理、质量、科技、人才、名牌、发展等七篇市场理论。双星人的“市场理论”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产地销”到“销地产”
  这些市场理论是双星人在实践中创造的。
  80年代初,当时的橡胶九厂(双星集团的前身)产品积压,资金短缺,无钱发工资。双星人果断提出:“等着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我们能做好鞋,难道就不能卖好鞋?”从此,双星由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自产自销。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业”。双星总裁汪海带领双星人打破城市工厂不能进农村的旧框框,借用乡镇企业的厂房、劳动力,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经过5年的调整,双星在山东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联营厂,企业初步走出了困境。80年代中后期,双星又在青岛市郊区凭借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建立了开发区鞋城和工业园鞋城。90年代初,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与制鞋业的低利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双星人再次实施“上山”战略。挺进老区沂蒙山,建立了鲁中公司和瀚海公司两座鞋城,形成了年产2000万双鞋的生产规模。
  随后,双星先后到新疆、张家口、重庆、成都、贵阳等地投资建厂。10年中,企业经营体制也实现了由“产地销”向“销地产”的转变,形成了全国销售网络。
到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名牌争市场
  在全球化的商战中,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夺取市场。1995年,双星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获得全国驰名商标。
  为了创名牌,双星人花大价钱在电视上登广告买批评。为了创名牌,双星人从市场上收回千余双不合格鞋,当众销毁。
  为了创名牌,双星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对老产品进行彻底的更新换代,在技术工艺、产品开发和设计上主动与国际接轨,产品一起步便站在与国际名牌抗衡的高起点上。他们研制成功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档空调气垫鞋,获得国家认证的专业运动篮球鞋、足球鞋、羽毛球鞋等,纷纷走入市场,成了抢手货。目前,双星每天向市场推出3个新品种。至2000年底,双星产品已发展到45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5000多个花色,实现了六大鞋类(冷粘鞋、热硫化鞋、皮鞋、布鞋、专业鞋)并举。双星产品一举获得全国市场占有率、竞争力、影响力三项第一,确立了在国内制鞋业排头兵的地位。
  双星人有了自己的名牌,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又马不停蹄地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以扩大名牌效应。80年代中期,双星相继在北京、深圳、武汉、哈尔滨等重要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经营公司,在国有同行业第一家实现产品100%自营自销。1995年,双星开始实施“连锁经营”这一名牌经营的新模式。此后5年间,双星60余个经营总代理公司、2000余家连锁店在全国“遍地开花”。2000年,双星整个市场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了30%,连锁店的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1/3。
  “双星人的眼睛盯住的不仅仅是12亿人的脚,而是50亿人的脚,要到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名牌争市场。”这就是双星人的气魄!1988年,双星抓住全国同行业第一个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的机遇,实施名牌国际化的战略,使双星出口创汇一举突破5000万美元,创下中国鞋业出口创汇的最高纪录。短短10年,双星已成为世界级的鞋业供应商,每年销往美国的产品,就可以使平均每15个美国人中有一人穿双星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品,能在鞋业最为发达、竞争最为激烈的美国有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实属不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