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法国“精英大学”走向平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6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外高考扫描

法国 “精英大学”走向平民
本报驻法国记者郑园园
  巴黎政治学院今年高中毕业会考前几个月公布了一个决定,引起了法国社会的广泛评论。该学院与大巴黎地区以及法国东部南锡附近7所高中签订了协议:从7校免试录取60名新生,这个数目占今年秋季入学新生的15%。7校均属于教育部划定的“教育优先地区”的学校。所谓“教育优先地区”,不是我们所说的“重点学校”,而是指落后地区的学校,也称为“敏感学校”。
  法国的大学实行双轨制,有普通大学(UNIVERSITE)和被称为“大学校”(LESGRANDESECOLES)精英大学两种。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合格者(约占高三学生的80%),均可申请进普通大学,无需考试。进普通大学费用不高,只需交一两千法郎注册费。而“大学校”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门槛很高,考生一般要经过两轮考试,录取后读两年预科,预科毕业后还得考一次,淘汰率约为30%。普通大学的在校生也可考“大学校”,考取后得降一级学习。“大学校”的学费昂贵,一般为四五万法郎。目前法国约有300所“大学校”,主要是培养高级工程师、商科及行政管理的高级人才。
  在法国人心目中,“大学校”地位崇高。年轻人跨进大学校的门槛,就走上了“康庄大道”,就业前景辉煌灿烂。从“大学校”毕业后,一些人直接步入“共和国殿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已故总统蓬皮杜读过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前总统德斯坦读过的高等综合技术学校,都是“大学校”。活跃于当今政坛的部长、政党领袖以及大公司的经理,都有“大学校”的学历背景。
  巴黎政治学院也属于“大学校”,培养高级行政人才和政治学高级研究员,地位仅次于国立行政学院。现任总统希拉克和夫人贝娜黛特,前总理罗卡尔等都毕业于该校(希拉克和罗卡尔后来又读了国立行政学院)。和其他“精英大学”一样,政治学院根本不愁生源,这次为何“自降身份”,免试录取部分新生呢?因为学校领导想通过实际行动实现“教育的平等性”。考“大学校”难,加之学费昂贵,家庭条件较差的年轻人难以进入。该校作过一个统计,他们的学生90%出身于高级行政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经纪人及教师家庭,工人家庭的只占0.5%,普通职员家庭的占2%,几乎没有来自农业生产者家庭的。校长里夏尔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认为生源都来自高层次的家庭,不能体现青年人在“获取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性,表明法国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歧视依然存在;再说,未来的栋梁之材全都来自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对法国也未必是好事。政治学院决定走“精英来源多样化”的道路,这就是免试招生的决定的由来。具体的做法是:选择“教育优先地区”的学校,从中挑选优秀生免试录取。不过,标准并不降低。由高中校方从优等生中确定初步录取名单。选择的依据一是平时的学生成绩,二是学生的潜质。决定录取与否还取决于评审团对考生的面试。为何要免笔试?政治学院院长里夏尔认为,笔试重点考一大堆需要记忆的知识,需要写文史方面的小论文。这种考试对家庭优越的考生有利,他们有较好的环境获得知识和学养的熏陶,有较宽松的环境利于潜心学习。出身较低的孩子就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次参加签约的一位中学校长说,他们学校位于矿区,一些学生满17岁了,只去过50公里外的南锡,从未到过巴黎。受家庭条件和居住地域的限制,学生知识面比不上巴黎的孩子,但潜质并不差,“只要有适当的土壤,好苗子会茁壮成长”。
  除了免试,还提供财政援助。这批学生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4万法郎奖学金,学院还发给2万法郎的住房援助金。这两笔款项加起来相当于最低保证工资收入。有了财政保证,这批学生在校期间无衣食住宿之虞,可专心向学。
  法国是一个讲究平等的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常可听到公平和公正的诉求。这次,平等的诉求来自一所精英大学的校长,多少令人感到意外。校长出于追求社会公平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地采取措施,使“精英大学”走向平民,精神可嘉。然而,此事在教育界还是引起争论。非议集中在取消考试这一点。政治学院的学生担心文凭“贬值”。一位学生说,他的出身比较低,但学习刻苦,高三那年几乎每天学习12个小时,终于如愿以偿,考进理想的大学。许多教师也认为,考试仍然是“最权威的、最公正、无可替代的判官”。另外,对“精英大学”的形象也有不同看法,它应继续罩着神秘的面纱,保持高贵性,还是放下架子,走近平民,让人们感到可亲又可近?法国大多数舆论抱着欢迎的态度报道此事,认为应该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它或许会开拓法国教育民主化的新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