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阅读
  • 0回复

迟子建小说《白银那》拍成电影 韩志君用镜头描绘乡土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02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迟子建小说《白银那》拍成电影
  韩志君用镜头描绘乡土风情
  黄式宪
  在日趋浮躁的影坛,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似乎也日渐被“边缘化”,所幸仍有不少心怀乡土、自甘寂寞的创作者,仍矢志不渝地坚持着悲壮的艺术耕耘。韩志君无疑属于这悲壮耕耘者中的一群。恰值新世纪之元,他执导的电影“处女作”《美丽的白银那》,给人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这部新作的故事情节比较单纯,但却浸润着主创者眷恋乡土的一片炽热情怀。作品以贴近现实的质朴笔触,绘声绘色地呈现出一幅凸显着时代亮色的乡土风情画。
  作品涉笔于山村的乡土风情,却不取怀旧、伤感的调子,而是紧扣着农村变革的时代脉搏,在现实的严峻底色上,点染着几分喜剧的情趣和幽默,生动感人地展开了庄稼人之间乡情亲情与现实利益的冲突。处于这场冲突焦点上的角色,便是村子里最早被商品经济唤醒而开着一间小食杂店的瘸腿马老五。这个人物当年虽曾舍己救人而致残,但现今却“钱”迷心窍,趁着鱼汛高峰,巧施心计,赶在天暖道路“翻浆”之前,从外地贩回盐来,以奇货可居抬高盐价、杀低鱼价,触犯了众怒。鱼运不出村,要用盐腌上,而盐价过高村里人却买不起,鱼与盐的两难选择渐次将矛盾激化,鱼汛丰收竟然险些酿成一场“鱼灾”。这背后则潜藏着乡情、道义同金钱利益的深刻矛盾。随着冲突的推进,马老五在全村日益孤立,在家里也是众叛亲离。后来,他的外甥女菱花迫于无奈,翻山背盐,被熊所伤,终于促使他幡然自省,悄悄背盐送到各家门上,并主动修通了村里同镇上联络的电话线,重新回归比金钱更珍贵的乡土亲情。人物在影片的整体艺术结构里,显然是一个举足轻重并具有一定现实概括意义的角色,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私有心理在市场初期的恶性膨胀。他最后的觉醒,则显示出人物精神上的一次升华。
  应当提到的是,早在九十年代之初,该片导演韩志君与胞弟韩志晨合作,以“从愚昧走向文明”为母题,编创了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农村三部曲”),被誉为强劲的“东北风”。这一回,他投笔从“导”,根据作家迟子建的小说《白银那》进行银幕二度创作,情寄东北塔河乡土,所关注的依然是“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沉思着庄稼人在改革进程中同小农意识彻底决裂而实现精神提升的历史命题。(附图片)
美丽的白银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