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点点思乡泪 悠悠家国情——读于秀的《台湾老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03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点点思乡泪 悠悠家国情
  ——读于秀的《台湾老兵》
  曾镇南
  两次读了于秀的口述实录体报告文学《台湾老兵》,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竟几番为之掩卷而涕下,也引发了我对亲情伦理和家国命运的深思。
  《台湾老兵》一书精心选择了十五位从山东飘流到台湾的老兵苦盼四十年才踏上回乡路的故事,用他们口述、作家进行实录的形式,回溯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作者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普通老兵;他们讲述自己的一生、诉说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希望的方式,是那样质朴而坦诚。这是沉默而孤哀的一群老人,他们在历史记载和现代传媒上,几乎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怀着同情和尊重采访他们的作家,却使他们和他们的亲人张口了。他们用平静、低沉的声音讲出来的一切,却有着惊风雨、泣鬼神的感动力。“悲莫悲兮生别离”,他们几乎都是在没有什么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抛妻别子离高堂,飘洋过海到台湾的。孰料一去四十年,回家的路,云山阻断,崎岖漫长,从此他们的生存,不能不在离愁别恨中熬煎;而在老家盼着丈夫儿郎归来的妻子、父母,不能不望着大海祈祷上苍,长久地守护着藏在心底的那一份重见亲人的希望。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一代人负载着金瓯残缺、家庭离散的痛苦。他们在痛定思痛,梳理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几乎都发出了不能让悲剧继续下去,不能让子孙后代无限期地承受这种分离的痛苦的呼声。作家那一支质朴而多情的笔,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一曲曲台湾老兵个人悲欢离合的命运之歌,而且是从人民海洋深处最渊默、最强劲的潮涌中迸发出来的盼回家、祈统一的同声相应的呐喊。这呐喊带着骨肉亲情的温热,民族良心的悸动,国家命运的尊严,历史抉择的道义,打动了我们,激起了我们的思考。发乎亲情、经由良知、升华而达于民族大义,这就是《台湾老兵》一书内在的情理发展逻辑,高远而又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题旨。
  《台湾老兵》不仅是一篇从普通人的命运和心愿发出的祖国统一的呼吁书,而且在特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的生活教科书。作者这样诉说她在采访台湾老兵时的感受:“这种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倾听不同的人生故事的旅程像一种使命感一样在鼓荡着我思维的双翼,使我觉得能有这样的机会,了解台湾老兵在特殊的命运中特殊的遭遇,对于我是幸运也是教育。对于还年轻的我来说,他们就是历史,是值得捧起来细细去读的书。”我完全认同作者这种真挚而谦虚的告白,这本书记述的台湾老兵的命运故事里,确有许多内容是感人至深,而且富于启发教育意义的。我想我们可以从这些普通人身上,学到不少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理。例如,那个当兵时几乎目不识丁,却在艰苦的军旅生涯中坚持一点一滴地自学,终于在抗争中赢得事业也赢得爱情的薛贵存,他那种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信念和毅力,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再比如那个“为人耿直,处处透出山东大汉的豪爽与豁达”的孙茂亭老人,为了找回自己失落的家,他几乎一生都在辛勤地劳动,他一直记住离家时媳妇对他说的“早点回家吃饭”这句话,熬到了夫妻团圆、四世同堂的今天。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爱的忠贞,也是富有人生启示意味的。
  台湾老兵们的爱情故事,是这本书中最动人的部分。那个带着初恋的情人的一双布袜苦苦寻找了四十年,终于了却宿愿,圆了旧梦的朱恒生;那个在六十七岁才当了新郎,在家乡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的栾心和……他们对爱情的真挚、坚贞,实在令人感叹嘘唏。离家、回家的故事总是和爱情故事交融在一起的,而爱情的故事又总是男女双方合奏的曲子,从中又往往漫衍出一个个夫妻、父子、母女、兄弟之间的伦理故事。在台湾老兵的爱情故事后面和侧旁,往往交织着许多催人肝肠的悲情戏剧,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变幻性和丰富性,展现了中国伦理的传统的美。
  《台湾老兵》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仅源于素材的生动感人,更源于作者感情的投入和艺术的选炼与组织。口述实录体的作品,常见的弊病是漫无统系、精粗杂糅地把原始记录一古脑推到读者面前,而且以挑动读者的猎奇心和窥隐欲为能事,使严肃的创作一降而为别人家事、社会花絮的獭祭。于秀此书,虽然也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出现,却是费了一番艺术经营的功夫的。其艺术上的独创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采用了一种以老兵或老兵的亲属的口述为主,以作者的采访现场和采访感受的侧记为辅,交错出现,有节奏地迂回推进的方式,这不仅避免了叙事的板滞,增加了行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便于作者插入适当的抒情与议论,无意中把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敬业而勤勉的作家形象也活现在书里了。作者与被采访的对象的感情交融,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交融,相互激荡,便形成了强大的感情磁场。第二是作者非常善于选择那些最能表现当事人的性格、心理情愫的生活细节,运用这些最富有特征性的典型细节,收到了打动人的强烈艺术效果。比如:何知春回家后祭扫的那一座兄弟们假造的父母的坟茔;栾锡生老伴给他做的那一件在台湾用不上的老式新棉袄;刘寿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为他在台湾的几个孩子买的那包水果糖……这些细节的巨大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蕴含是令人惊叹的,它们几乎成了那一幕幕人生悲剧的艺术象征物了。这些细节的获得,虽然拜生活之赐;但它们被精心选择出来,恰到好处地绘状出来,却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的眼力与腕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