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科技创新营造“小康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04
第6版(两会纵横)
专栏:代表委员访谈

  科技创新营造“小康农业”
本报记者 赵彦龙
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要有新的思路。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3位农业界政协委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董庆周委员、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委员、江西省农科院副院长叶正襄委员,他们都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的一把“金钥匙”。
  叶正襄委员说,当前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使“数量型农业”开始走下坡路,而“质量型农业”还没有形成气候。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的转轨时期。要实现“温饱农业”向“小康农业”的过渡,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董庆周委员说,当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源制约。我国农业人口庞大,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单位偏小,主要以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为主,这些农户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吸收、消化能力不强,对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制约;二是市场制约。近年来,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民丰收不增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他说,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资源制约的问题。“十五”计划提出的“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有相当部分的农民进城,相当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资源短缺制约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才有望解决。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源制约将长期存在,而市场制约是可以突破的。
  他说,科技创新能够打破资源对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并无限制开拓。不能抱怨市场疲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只有通过市场为取向的科技创新,才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绿色食品的火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董庆周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科技创新是一个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也很重要。产业链越长,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就越高。从田头到餐桌,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商机无限。国家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确保农业科技创新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国际通行的惯例,是国家对农业科技进行大量补贴。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从而增强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谢华安委员这次准备提交《尽快制定〈农业科技投入法〉》的提案。他说,科技兴农是“十五”的一项重要战略,当前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主要是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业教育三者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他举例说,科研部门要搞一个新品种,农业行政部门对推广可行性建议的态度首先是:“种了再说”;粮食部门的态度是:“再看看市场前景”。至于何时推广,大家都在扯皮。现在,这种体制开始有所好转。科研部门在早期阶段就请行政部门和粮食部门介入,大家从一开始就共同关注推广的问题。这样,待到一个新品种成熟了,推广也就水到渠成。
(本报北京3月3日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