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抑通缩也要也要也要防通胀——继续扩大内需系列述评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05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抑通缩也要也要也要防通胀
  ——继续扩大内需系列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田俊荣
  3年成功的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终于出现了重要转机。
  2000年,是近几年来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物价水平从5月份开始止跌回稳,全年上涨0.4%,接近“零通胀、高增长”的良好状态。
  2000年的经济指标暖意融融,但是通缩趋势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必须继续扩大内需,抑制通缩趋势。
  从需求方面看,当前,有效需求正常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经济回升的基础总体上还不稳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走向如何,尚有许多变数。目前社会投资虽在东南沿海地区有所回升,但总体上仍然增长不快。消费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休戚相关。2000年,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仅增长2%左右,城镇居民由于就业压力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收入预期下降,这些都成为扩大消费的“卡脖子”因素。一些国家经济走软,加之去年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基数大,使今年出口增长的难度增大。
  从供给方面看,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了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的结构性过剩。要消化这些供给过剩,还有待时日。
  另一方面,忽视当前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以为通胀猛虎下不了山的想法也是要不得的。风起于青苹之末,严重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由若干细微因素经过若干年的积累之后才形成的。必须在扩大内需、抑制通缩趋势的同时,警惕一些潜在的通胀因素。
  其一,随着经济景气回升,银行贷款发放加快。去年贷款同比多增2500亿元,今年1月贷款同比多增605亿元。在间接融资扩张的同时,直接融资也在猛增,货币供应量相对较多,银根相对宽松。体现货币存量多少的广义货币M2与GDP之比,1998年为1.31,1999年升至1.46,预计2000年仍为上升趋势。
  其二,2000年是储蓄分流最快的一年,年末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同比少增了1276亿元,而贷款却呈多增之势。如果这一少、一多的状态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不对称,从而埋下支付风险的隐患。进一步分析,还可能增加中央银行多发货币的压力。
  除了这些货币因素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因素也不可小觑。在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如果货币供应过多,不仅不利于结构调整,反而容易助长低水平重复建设。并且由于企业缺乏约束机制,使一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股市,容易引起银行资产质量波动,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引起国内石油及相关商品价格上扬等,构成了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
  权威人士认为,当前我国仍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要适度控制举债规模和节奏;要精打细算,千方百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今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前瞻性。同时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及时采取预调和微调,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首先,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2001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14%,狭义货币M1预期增长15%—16%,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之内。金融机构贷款预期增加1.3万亿元,与上年大体持平。货币供应量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之和。应当说,货币供应是充足的。
  其次,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信贷措施,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决不能再搞重复建设。要增加基础设施贷款,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开辟增收渠道;增加消费信贷,但也要注意防范潜在风险;增加助学贷款,支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注意和制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2000年,由于央行再贷款增加,加之1999年11月下调2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2000多亿元可贷资金,致使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822亿元。
  宏观调控,再一次信心十足地站到了新形势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