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来之何不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06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漫笔

  来之何不易
  范敬宜
  “来之不易”,是个常用的词语,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它的分量重于千钧。
  昨天,当朱镕基总理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讲到““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来之不易”时,语调凝重而沉稳。人们从这掷地有声的四个字中,仿佛看到我们国家的这艘“巨航”,战胜了一轮又一轮的惊涛骇浪,绕过了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又开始驶入平稳的航道,乘风前进!
  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一个经历这段航程的人都会记得,在这几年中,我们迎接过多少严酷的考验:国际突发事件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紧缩的困惑,严重水旱灾的袭击……真可谓“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处变不惊,指挥若定,沉着应对,正确导航,带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和衷共济,才使我们国家的“巨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来之不易”四个字,包涵多么深刻和丰富的内容啊!
  成绩来之不易,取得成绩的经验更是来之不易。面对诸多矛盾和困难交织的局面,取得如此来之不易的成绩,主要经验是什么?我以为从哲学上讲是指导思想上坚持了“两点论”,在任何时候都防止观察、分析问题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这突出地反映在《报告》中反复使用的“既”和“又”“同时”:
  ——在外部世界经济、科技出现新的发展态势时,中央认为,“这既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我们提出了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在改革出现复杂困难时,中央坚持“迎难而上,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改革,“同时,始终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在治理通货紧缩趋势时,中央决定“既增发国债、扩大投资,又适当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鼓励增加消费,从两方面拉动经济增长”;
  ——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时,中央的方针是坚持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如此等等。正是由于中央在指导思想上时刻不忘既要“既”,又要“又”,在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时才能够避免左右摇摆、举措失当,才做到了审时度势,进退有度,带领全国人民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语法上,“既”和“又”不过是两个连结词;在实践中,却包含着大学问——唯物辩证法的学问,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学问。审议讨论《报告》,就应该首先学习运用这种“两点论”的思想方法。这是了解中央战略意图和战略决策的一把钥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