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代表夜话农民增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07
第10版(两会纵横)
专栏:

  代表夜话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刘亮明
夜已深,内蒙古代表团驻地鸿翔大厦。来自农村的代表们聚集在一起,围绕农民增收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农民辛苦一年,可手里的票子多不了几张。这真得重视才行。”几位代表的话几乎不约而同。这几年,他们相继跑了不少乡镇,了解到农民增收幅度小,有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已影响到生产的积极性。
  “总得找出新的增收点才行啊。”代表们的话里透着焦急。“我们那儿已找到了一条农民增收的好路子。”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的农民代表马林欣喜的介绍,引来满屋关注的目光。他说,当地把小康村建设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农民增收效果挺好。做法是,经过合理规划,在建房的同时,在前院建温室大棚,发展特色瓜果蔬菜,在后院建棚圈,搞畜牧养殖。经过两年的实践,已有数万户农民尝到了甜头,每年每户少则增收三五千元,多则增收万元左右。
  “农民增收还必须在科技上下功夫。”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王先士代表的话有板有眼。他说,土地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收入,就得在科学种田上“琢磨新招”。他们镇帮助农民在良种引进推广、专用肥料使用、耕作方式改变等方面做文章,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每年可稳定增收300到500元。现在,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近2600元。
  来自乌兰察布盟三岔口乡的杨焕有代表的话别有一番感触。他说,当地的自然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几十年还是老样子,产量低,效益更低,农民一直摆脱不了贫困。这几年,盟里号召调整种植结构,结果令乡亲们喜出望外:由于扩大了马铃薯、红萝卜等适销对路特色作物的种植,收入大增。年人均增收600元左右,多的每户增收已超过两万元。前几年,全乡人均收入还不足千元,现已达到近2000元。代表们越谈兴致越浓,最后一致认为:农民增收是难,但只要各级政府心里惦着农民,肯动脑,多出招,就可以找到增收的路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