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体制创新是发展动力——“两会”代表、委员畅谈新形势新任务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09
第9版(两会特刊)
专栏:两会聚焦

  体制创新是发展动力
——“两会”代表、委员畅谈新形势新任务之三
本报记者 徐运平 赵川东 林治波
发展靠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连日来,代表和委员们在讨论中高度评价说,江泽民总书记以历史与战略的眼光,高屋建瓴地提出不断创新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朱总理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多次讲到创新。生产力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体制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
  “创新可以说是治国之要、治国之道。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创新就是原动力。”湖北团李明贵代表对体制创新问题,有一番独到的思考。他说,体制创新必须以理论创新、思想创新为前提。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党在新时期理论学说的伟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创新源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源于对实践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旧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如条块分割、区域壁垒、机构臃肿、效能低下、以言代法等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体制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深有感触:“优越先进的体制,可以激发人的活力、效率和创造性。”他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要加大创新力度。
  代表、委员们指出,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动摇,既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私有化;同时必须依法治国,体制创新要体现法治特色,有利于扩大民主;要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共同开拓;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新机制是完成新任务的抓手
  来自大型国有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局长洪可柱对体制创新的迫切性有切身的感受。他说,现行经济体制、管理体制中还存在许多弊端,有些问题还很严重,如不守契约、不守信誉、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猖獗等等,已经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所以要改革,改革必须创新。创新是根本意义上的创造,新体制应该既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又具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特征,二者相结合,就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这个文明既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又促进新的发展、跨越式发展,使我们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些代表认为,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要整顿经济秩序,这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时的。整顿经济秩序,首先政府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过去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投资者,还是直接运营者,政企不分,实际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会真正使管理体制得到改革和创新。
  创新要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安徽团的周古廉代表在谈到经济体制创新时表示,总理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是抓住了根本。他认为,经济体制创新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单兵突击,改革就搞不好。如国企改革就要与社会保障制度配套。20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二是要抓住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中心环节是企业改革。国企改革是重点,包括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国企改革搞好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改革就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方向,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三是要放小。我国的小企业占90%以上,职工人数也占一半,对社会稳定、职工生活、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经济结构调整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要就调整讲调整,要以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作为切入点,通过体制创新来争取发展优势。
  全国政协常委谢丽娟认为,体制改革和创新是改革中的大问题,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她说,比如基础教育问题,县统筹、乡统筹已经多年了,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地区之间贫富不均,差距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孩子不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实践已证明这个老体制解决不了义务教育问题,所以我呼吁采取新办法,搞国家统筹,由中央财政支付全国的义务教育费用,使全国的孩子都能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这对于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口素质,对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