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铁工赵西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11-14
第2版()
专栏:

  铁工赵西朋
君谦
赵西朋三十六岁,范县二区陆集人,家中人四口,原来只有二亩地,抗日期间,在民主政府扶植下,才逐渐增加到九亩地。他从十七岁即学铁工,后来在陆集开过洋车铺和铁匠炉等买卖,因为他聪明,又富有研究性,就学会了造枪的技术。一九四三年到军区军工厂一所造过枪,至今年旧历三月十五日,才到濮县造船厂做铁工。他刚到造船厂时,大老张是铁工组长,也是个铁工模范,赵西朋就一心要和大老张比赛,决定先追着大老张干一段。那时候他和大老张都是在高炉上,先炼铁条再转给低炉打造船的铸子。第一天大老张打铁条一十八斤,他就打了二十六斤。大老张看他是个劲手,怕他追上了。第二天加劲就打了三十七斤,赵西朋就打了卅六斤,从此以后,不管大老张每天增加到多大数量,他总有意识的做的比大老张只差一点,大老张老是怕被他追上或超过了自己,一个劲的加油,赵西朋也就一个劲的紧追着不放松,一气比赛了十三天,大老张回家后,他就被大家选为组长,领导八盘高炉和九盘低炉的三十铁工干起来。赵西朋常对大家说:“为了治黄河,为了打老蒋,咱要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起初从各地集合来的工人,常要计较待遇,吃喝,在他的模范作用之下,现在一般工人的觉悟都提高了,都能积极工作而不计较待遇与吃喝了。经他的细心研究,打铁条的高炉以前每天每炉只能打二十多斤,现在已增到五十多斤。打铁铸子,低炉以前每盘每天只能打七、八十个,现在已增加到一百七十多个,而且他又很爱惜公物,随时将落在地上的碎铁收拾起来。以前大家不大修整炉子,很浪费煤;他来后常叫大家修理炉子,将炉槽做得窄一些,每天便能节省三十多斤煤,这些还不算,而最突出的,则是他对于技术的改良与创造:一、改造铁锤——以前铁工用的铁锤,常不耐用。不耐用的原因,是由于锤顶需要加一部分钢,那部分钢是做成一块饼子贴在顶上的,这块钢常因剧烈的震动而掉了。赵西朋则将钢仲碾成条后,盘三块在锤顶上铁条的中心再楔上一个钉,用火一齐烧红后,再用锤将铁条及钉一锤,顶的铁便钻入钢条里,两两一交键,这种锤用力使用时,钢顶再不会因震动而脱落了。二、截铁轨——用铁轨打铁条、打钉铸,需要把他截成一段段的;但截这种东西,却极费劲,不用火烧或烧得不到火候,固然不易截断,如用火烧得过了,也因烧软而不好截。赵西朋研究出用铁轨烧到手不能拿的程度,截起来便极省力了。这样又省了煤,以前别人截铁轨时,每天要用百斤煤,他却能省三十余斤。三、改造锚头——船上的锚头,是不容易造的,许多人造的锚头,每每不管用,即是因伪锚头上的齿如弯得不够角度,抛锚时便抓不着地,纵抓住地,也常投断了齿。弯得过了限度,便又打滑,也把不住地。赵西朋初次造的锚不管用,他感觉得丢脸,就下决心要将它改造好,拿着尺子,悄悄走到船上,细心度量管用的锚和自己造的锚,研究了三十多个锚头,终于找到了病根。原来管用的锚,柄长二尺,中齿弯的角度齿尖距柄是六寸半,两个边齿的尖头距柄是五寸五分,提环的尖头距柄是四寸五分;而自己造的各齿则弯度不够,中齿尖头距柄有八寸。回来将自己造的一改造,就管用了。因而,今年他修了五十多个锚,没有一个不管用的。(冀鲁豫分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