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播撒致富希望——记英国友人罗斯·艾考克女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12
第7版(国际)
专栏:

  播撒致富希望
  ——记英国友人罗斯·艾考克女士
  张国萍
  在大渡河畔彝、藏、汉三族共居的四川省级贫困县汉源,活跃着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士的身影。她就是199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罗斯·艾考克女士。近5年来,她和她所领导的慈善机构“四川农村发展组织”,为汉源人民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当地群众受益匪浅。
  罗斯对中国农村发展情有独钟。1992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中国,曾先后在西南交通大学和成都市温江环境建设生态研究所工作。勤劳朴实的四川人民扶贫攻坚的热情深深感染了她。回国后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她特意选择了中国农村发展和项目管理课题。毕业后,她决定在四川实践自己的农村发展课题。1996年8月,28岁的罗斯带着自己拟定的扶贫计划和信心走进四川省扶贫办,毛遂自荐要求到一个贫困县做扶贫试验。这时,她面对的是人们惊讶和疑惑的目光。1997年1月,罗斯自筹资金在英国注册创办了慈善机构“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她的父母和两位大学同窗成为这一组织最早的“志愿者”。
  在汉源扶贫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斯多数时间是在乡下奔波度过的。为不给农民添麻烦,她的背包里经常装着白面饼子以便饿时充饥。走乡串户调查情况时,最先触动她心弦的是那些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的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筹措到资金,帮助13名孩子重新回到书声朗朗的校园。近5年来,汉源共有贫困生985人次得到帮助继续学业。受助的万宵霞在一封信中表示:“尊敬的罗斯阿姨:请让我按中国习惯叫您一声阿姨吧。您在汉源开展的慈善事业,使我知道崇高的信仰不分国界。”
  汉源位于大渡河中游,滔滔的大渡河水日夜奔流不息,但生活在这里半山腰的村民们,却存在着严重的用水困难,别说用水浇地,就连吃水都需要到百米深的崖下去挑。考察中,当朴实的村民告诉罗斯,他们打算再熬10个年头,等后山的树成材后卖树换钱引水时,罗斯的心震撼了。她诚恳地告诉村民,以砍伐森林资源为代价换水喝是不划算的。为了帮助村民解决饮水问题,她一方面组织专家进行工程方案设计,一方面发出300余封信,筹措引水资金。在拿到英国商会的捐款后,立即开始组织工程建设。施工中,为了顺利地将两根两吨多重的高分子无毒胶管和钢绳渡过几百米宽的大渡河,她和助手不顾危险,乘小船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到对岸半山腰实地勘测。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大渡河上400米高空,两根引水管道飞架两岸山腰之间,同时修建了800立方米蓄水池。这一空中引水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人畜安全饮水,而且可灌田50亩。彝族村民们高兴地称罗斯为“送水‘洋天使’”。
  几年来,罗斯的扶贫工作在汉源取得显著成绩,开展了人畜饮水、救助失学儿童、发展林业、小额信贷4大类32个扶贫项目,捐助人民币近162万元。同时,她所领导的“四川农村发展组织”也在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志愿者来到汉源,义务扶贫。罗斯和她的同伴们在播撒致富希望的同时,也把先进的项目管理方式带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实践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