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要使国企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两会”代表、委员谈继续深化国企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13
第10版(两会纵横)
专栏:热门话题

  要使国企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两会”代表、委员谈继续深化国企改革
  本报记者 徐 冲 刘伯饶 王彦田
  朱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非常正确,符合实际。很多代表、委员在听完朱总理的报告之后,都这样告诉记者。
  脱困之后怎么办?
  “九五”末,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基本脱困的目标已基本实现。那么,脱困之后怎么办?很多代表、委员在思考。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黄奇帆代表说:国企改革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一是脱困阶段,二是转制阶段,三是与强手竞争比高下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虽然相互交叉,但阶段性特征还是很明显。在“人多、债多、负担多”的背景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主要是脱困。从“九五”来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实行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债转股、银行7次降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国企上市等等。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基本或部分摆脱了“三多”状态,走出了困境,已经“站起来”了。从此,国企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转制阶段,也就是朱总理在报告中讲的“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这个阶段,国企要通过改革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实现良性发展,这就是“跑起来”。在上海,国企还要“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一争高下,要力争“跑得赢”。
  国企改革向何处“继续深化”?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
  “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朱总理报告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南京市市长王宏民代表说。他提出要具体在四个方面“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建立合理的、多元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改革国企干部管理体制。如实行经济的市场化配置和组织配置相结合等。四是加速建立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体系。这“四个方面”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今后,国企改革要在这几个方面不懈努力。
  一鼓作气创新业
  江苏省经贸委主任吴瑞林代表说,实现国有企业脱困目标,很不容易。江苏国企的亏损面从三年前的40%降到17%,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但是,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因为,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少是客观因素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的结果,而国企的自身综合素质还没有太大的提高。去年6月以后,已有少量返困企业出现。面对即将加入WTO的挑战,国企更不能掉以轻心。
  厉以宁代表从两个方面指出了今后国企发展的难点,一是有些行业的竞争压力很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如果产品竞争力不提高,脱困效果会逐步丧失。为此,必须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企业办社会负担重的问题。
  配套改革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十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任务非常繁重。哈尔滨龙江电工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姚建亭委员正好提供了一个让人清醒的例子。该厂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至今为止,学校、幼托、医院、消防、公安等各种社会职能均由企业承担。姚建亭委员说,企业在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过程中,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难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委员认为,三年目标只是阶段性成果。国企改革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今后,要加快国有非工业企业和小型工业企业的改革,这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问题急需解决,特别是要尽快形成平稳的退出市场的机制。他还非常赞同朱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的,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的方式,实行股份制,转换经营机制。同时,国企改革要同发展非国有经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结合起来。
  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有企业实现了改革脱困的两大目标,这是国企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代表、委员们坚信,巩固脱困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就一定能够“跑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