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厚谊深情望雪域——全国支援西藏成果展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5
第2版(要闻)
专栏:

厚谊深情望雪域
——全国支援西藏成果展巡礼
本报记者胡果张文
  6月24日至29日,《情深谊长——全国支援西藏成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以援藏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也是献给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的一束特殊的鲜花。
  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个个珍贵的瞬间,一串串激荡人心的“第一次”,织成50年援藏的辉煌历程——1953年,西藏第一座工厂拉萨地毯厂建成;1953年,西藏第一座电站竣工;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从和平解放初期的一揽子援建,到20世纪80年代的43项工程,直至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62项工程,50年来,中央政府给予西藏的各类投资、财政补贴达500亿元。
  20世纪50年代初拉萨街头与狗争食的流浪儿,如今在明亮教室里上电脑课、习藏文书法的小学生——两张照片,两重天地!凝神观看的人群中,几名黑红脸膛的少年格外醒目。他们是北京西藏中学的学生,到京城刚两年。问起将来的理想,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努力学习,建设家乡。
  真实记录当年川藏公路修筑情况的两张照片,令观众纷纷驻足:炸药奇缺,筑路战士就用木棍撬动巨石;运土工具,竟是布条破衣连缀而成!天路,就是这样一点点铺就;雪域,就是这样一步步前进。
  开幕那天,来了一对特殊的夫妻。安家玺与张素琴,一位年过古稀,一位刚好望七,1951年随十八军独立支队卫生处进藏,38年走遍高原。今天,发黄的老照片让人重温那个艰辛与激情并存的年代:从西宁到拉萨走了整整仨月,许多战友因高原缺氧倒在了入藏途中;一勺酱油拌顿饭,一堆土豆过冬天……
  援藏50年,也是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的50年。拉萨,50年前无自来水、无电、尘土飞扬,而今绿树掩映、繁荣开放;昌都,昔日川藏线上偏远的“马草坝”,今天街道宽阔、“的士”奔忙……拉萨的北京路、江苏路,日喀则的上海广场,林芝首府八一镇的深圳大道,一个个特殊的名字,记录下一段段手足情深的故事。
  一幅幅照片,一串串数字,勾勒着高原百姓的衣食住行:藏北阿里的农贸市场上,大米白面堆积如山,新鲜瓜菜应有尽有;周末拉萨的饭馆里,普通市民举家围炉吃海鲜;拉萨人均拥有彩电、手机数量全国第一,人均住房面积也列前茅……西藏百姓,真正走进了世代梦寐的“格巴桑波”(吉祥幸福)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