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愿我们有更多的“绿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19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愿我们有更多的“绿色”
  王慧敏
  去年夏天,一位大学同学来京,闲聊中说起北京的桃子,赞不绝口。她说小时候随父亲来北京时曾吃过大名鼎鼎的“北京桃”,按她的说法,真是甜得赛蜜,香得沁脾,多少年了,仍念念不忘。隔日,我专门上街挑大个儿的买了一兜,请她品尝。谁知,她只咬了一口,便停了下来,满脸诧异地望着我。我拿起一个尝了尝,也呆住了:木渣渣的,实在难以下咽。
  过了不久,我在京城一家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经有关部门抽查,京郊部分果农为了桃子丰产,在桃子即将成熟时,大量喷洒黄醍酮溶液,致使桃子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这样的桃子,不仅口感差,对人体还有害……
  类似的尴尬事儿,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是常听人们这样念叨嘛:如今的水果没有原来的甜了,如今的肉没有过去的香了,如今的菜没有从前的鲜了……其实,口感还在其次,说到饮食安全问题,更是让人担心:什么吃韭菜引起中毒了,什么吃鸡导致淋巴肿大了,吃螃蟹得了甲肝了等等令人吃惊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弄得家庭主妇买菜时要专挑有虫眼的,买鱼买虾要先问一问是不是野生的。
  这些年,现代科技成果在农业上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这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科技又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不能科学地运用它,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膨大素、生长素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但过量使用,残留药物会影响健康;譬如,化肥可提高地力,但长期使用不仅造成土壤板结,还会影响农作物质量……而前几年香港的禽流感,去岁荷兰的二恶英,最近英国出现的疯牛病,更是明证。尽管这些“怪胎”在大陆还没有发现,但它们一遍又一遍地在为我们敲着警钟。
  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衡量生活质量是不是有了提高,量是一个标准,质更是一个标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食品的生产和安全管理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拿畜产品来说,目前我们大多还是一家一户散养,从生产到餐桌的各个流程,基本脱节,这样,肉产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此外,动植物的检疫标准,食品安全的有关法规,也亟待完善……
  可喜的是,上述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人的重视。近两年的结构调整中,很多地方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调整的方向;很多科研部门也开始着手研究绿色农药、绿色化肥、绿色饲料;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代表、委员们谈论的热门话题。我们期望:“十五”期间,我们的餐桌上,不仅有更加丰盈的食物,还会有更多的“绿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