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小亭子做出大品牌——上海建设东方书报亭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20
第1版(要闻)
专栏:

  小亭子做出大品牌
  ——上海建设东方书报亭纪事
  本报记者 包蹇 王伟健
  上海,一座蓬勃向上的大都市。徜徉于申城街头,人们发现,如今这里不仅矗立起了挺拔的东方明珠,国际一流的大剧院,书香飘逸的图书馆,而且,点缀城市街头的,还有另一项标志性工程——1000多座书报销售亭。这是申城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更是上海在参与文化市场的国际化竞争中把握主动权的一种有益探索。
  开拓一种创新的思路——在参与竞争中占领阵地
  三年前,当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要花大力气在全市建设书报亭项目的时候,许多人并不了解其真正的意义。今天,当报纸书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入世”的脚步声日益迫近我们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上海的报纸书刊市场上,已经织起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创立了一个知名度、美誉度颇高的品牌——东方书报亭。
  这些年,上海的报刊零售市场日益活跃,许多市民已养成了在上下班途中买报买书的习惯。从统计看,上海市民每百人拥有的报刊数量达57份。而从当时的情况看,报刊零售市场主要依托的是新华书店、邮局的门市部和街头的零售摊点,软硬件设施都较差,既难以充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简陋的设施也与上海大都市的景观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各种摊点兜售格调不高书刊和非法出版物等现象也不时出现。这是近忧。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今后的文化市场还将面临全球化的竞争,零散的销售力量、分散的销售网点,如何应对这种竞争?此为远虑。上海的决策者以开创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以积极参与竞争的姿态迎接挑战,建立一种新的销售网络,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于是,一个全新的构想付诸实施:1998年11月28日,由上海市邮政局、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解放日报社共同筹资建立了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市建立了1000多个网点,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书报刊零售公司。
  不到两平方米的书报亭,承载起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几多期许:开发、完善上海城市文化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规范管理文化市场;进一步加强社区功能;拓宽再就业渠道。东方书报亭这项上海市政府的实事项目实施以来,已经占据了上海报刊零售市场的主渠道,“买早报、买好刊、买新书到东方书报亭”,成为不少上海市民的一种习惯,东方书报亭的经营者也获得了实际的回报,同时,它还吸纳了数以千计的下岗工人,一举多得,成为上海在新世纪初交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答卷中的有力一笔。
  依靠先进制度——以现代企业制度铸造“旗舰”
  从某种程度讲,东方书报亭是一个政府主导的项目。但是,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跳出政府包办的模式,尽力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走文化事业产业化的新路。公司从成立开始,就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先进的企业制度保证了它不断取得好的业绩:1999年公司销售收入6200多万元,实现利润28.4万元;去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2亿元,实现利润565万元。
  为了让这个巨大的零售体系运作起来,公司引入超市连锁经营方法,建立了由公司到9个区公司再到120个配送站的三级管理网络,并通过配送站一直将管理的末梢延伸到书报亭,从而形成一种规模化的网络优势。公司还成立配送中心,每天3到4次向120个配送站送货。各个配送站再分送各网点即各报亭。营业员每天通过电话向公司反映经营情况,提出所要进的报刊书目和数量。公司还组建督察队,每天检查亭风亭貌和有无私夹进来的不良图书,如发现违规者,轻者批评,重者调离。这样,整个书报亭零售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配送网络、零售网络、信息网络,实现了争取时间抢占市场的有效手段,真正体现便民、利民的宗旨。
  他们从一开始就打破“大锅饭”,实行收入和销售业绩挂钩的方法。1999年元旦,东方书报亭营业员张莉和爱人第一天到书报亭上班,营业额连整带零只有17元8角。经过两年的努力,张莉的营业额已从刚开始的17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
  塑造强势品牌——靠不断提高竞争力做大做强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东方书报亭是靠什么立住脚,并且不断壮大的?今年41岁的黄鸿珠,在上海已经卖了20多年报纸,她干过个体,也曾在徐家汇街道的一个书报亭当过营业员。1999年6月,她来到东方书报亭工作,感觉“大不一样”。她总结为:“工作的组织大大进步了,销售的内容极大丰富了,服务的项目也增加了,工作的乐趣增加了。”像黄鸿珠这样的卖报人过去一年四季在外订货,牵扯很多精力。如今,东方书报亭服务公司采用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的先进管理方式,不仅省却了营业员进货的烦恼,而且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黄鸿珠的321号书报亭在华亭宾馆旁,每天早上6点,公司的第一班送报车就把他们需要的报纸送到天钥桥路的中心亭,黄鸿珠步行过去拿到报纸,6点半之前就可以开始卖报,这就赶在不少报摊前面了。现在,黄鸿珠一个月的营业额一般在3万元以上,月收入达到4000多元。东方书报亭的灵活经营为她提供了宽广的施展空间。
  为了成为一张便民“网络”,为每个上海市民准备一份文化“美餐”,东方公司销售的品种有500余种。随着1400余名营业员的勤奋努力,“买早报、买好刊、买新书到东方书报亭”的品牌效应已经初步形成。两年来,在实践中,这个传播文化的“文化亭”逐渐增加了多种功能,为市民提供综合服务,成为方便市民的“便民亭”、维护治安的“安全亭”、就业上岗的“安民亭”。
  1999年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曾被沪上一些学者推为中国现代艺术展览之最。展览期间,即使是个对现代艺术一窍不通的匆匆路人,也会注意到遍布上海街头的东方书报亭贴出的展览海报。买票,在书报亭即可办理。本着便民、利民的目的,星罗棋布于上海各个角落的东方书报亭陆续开办了公用电话、票务代理、出售邮品、电话磁卡、文化用品、音像用品等多种业务。为缓解上海公用事业费缴付难的矛盾,东方公司与邮政局联合推出在书报亭用POS机受理公用事业费以及电信资费缴付业务。东方公司还设想,今后将让书报亭通过联网代售火车票、飞机票。“便民”之外,在上海市公安局的积极配合下,东方书报亭还有400多个亭子都安装了红色报警灯,成为110报警网点的补充。综合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也在实际上提高了东方书报亭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每天在这个漂亮的亭子里工作,心里都有一种幸福感”,黄鸿珠说,因为她可以销售众多的书报刊,还可以为“老主顾”们生活的便利、安全尽一份心。正是怀着这样一份敬业精神,1400多名下岗职工以及一批残疾人在东方书报亭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的月平均营业额达到了1.3万元,最高的达到4万多元,最高的月收入可以达到六七千元。“东方书报亭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就业天地,使我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支撑点,实现自己的价值”,采访中,他们总是满怀感激地对记者说。
  两年来,上海东方书报亭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市民的欢迎。据悉,今年10月份前,上海还将再增加1000个东方书报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