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鱼与熊掌何以得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20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文化月评

  鱼与熊掌何以得兼
  苏人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文化事件像“曲阜三孔文物遭受破坏”那样影响广大。这件事引起了所有关心祖国文化遗产人们的强烈关注,“两会”期间,近80位代表、委员甚至专门递交了有关的提案。避开这一事件在文物破坏程度上种种纠缠不清的说辞不提,社会各界所以对这件事如此重视,是因为这一事件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我国目前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引发了如何对待五千年文化遗产的思考。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似乎已经不用再强调了,因为即使是主张将其古为今用、发扬光大的人也会十分认真地将这一条写在“开发利用”的前头。但文物事业的专业性很强,它有不同于其它资源的特点,有这个行业的特殊规律。怎样才能让这种“保护”既有政策上的支持、法律上的保障,又有技术上的保证、人员上的准备却是问题的关键。事实证明,从“三孔”文物被水洗,到徐州汉兵马俑的破坏性加固防护,这些为了利用而发生的事与愿违的恶性事件,都是因为管理者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知识,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可见如何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实在是一个极具科学性的难题。
  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坦言,文物破坏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文物保护法》才明确规定文物归国家所有,不能以任何形式转让文物管理权。多年来,我们的文物部门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解放至今,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广大文物干部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的认真保护,哪有今天的合理利用?
  其实在“利用”这个问题上,文物部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秦始皇兵马俑一年上亿元的收入,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使之成为中国的标志;敦煌莫高窟每年门票收入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惠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文物部门拓宽业务领域,筹集了环境治理和文物保护的大笔资金,靠“清东陵模式”做出了合理利用的大文章。
  虽然如此,文物部门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文物正面临着从贵族化、学术化向大众化、市场化转移的趋势,过去仅限于精英阶层观赏玩味的文物,越来越成为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这促使一些发达国家的文物管理部门逐步建立起为大众服务的市场机制。相对而言,我国文物系统对此认识不够。他们虽然接受了文物是“文化遗产”,因而有经济价值的观念,虽然在许多省市的众多文物景点进行了转变观念的认真经营,但在如何满足越来越旺盛的大众需求,如何迎接那些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和纷至沓来的中国观众上,尚欠准备;在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在制度和机构上加强保护和利用的步伐上,尚有欠缺。据统计,国外来华旅游者对中国民俗感兴趣的占29%,对中国文物感兴趣的占39%,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文物旅游”,渴望在名胜古迹之中,领略中华文明、丰富历史知识,陶冶文化素质、追索先人足迹,学习传统技艺、满足专业渴求,在历史文化的风雨烟尘中,感受五千年文化的万般情致。所有这些都对我国的文物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难能可贵的是文物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几起恶性事件发生后,文物部门从事情的另一面看到了机遇与挑战:文物资产的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已经为社会各界看重,而且会与时俱增,文物主管部门有责任为实现这一价值励精图治。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加强保护与利用的座谈会,希望通过自身的改革解开“鱼与熊掌”的难题,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文物工作者的使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