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以科学精神关照自然——写在《竺可桢全集》编委会成立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20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以科学精神关照自然
  ——写在《竺可桢全集》编委会成立之际
  王新友
  在这个世纪之初,筹划出版《竺可桢全集》可谓恰逢其时,因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需要了解上个世纪一个科学家眼里的世界。
  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从青年时代起就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内容涉及物候、气象、工作、社会生活等方面。在他留下的300多万字的著述,约900万字的日记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位老科学家对自然的殷切关注。
  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中,他总结了美国中西部大草原与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北部大面积开垦草原的经验教训后指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利用东北和内蒙古草原地区不能再蹈此覆辙……不能大面积开垦、任风吹荡,使肥沃的土壤从空中漂浮进入大海。”他在日记中多次呼吁“还北京以蓝天”。
  竺可桢始终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1926年发表《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一文,就曾指出“人口问题之严重,则尤以我国之为甚也”、“吾国则目前即以人满为患”。1936年又指出:“即使人口不再增加,也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这样的细节,在竺老的文章日记中常可看到。竺可桢是自然科学上的卓然大家,也是见地高远的人文学者,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给予的充满科学精神的人文关怀,让今天的人们充满景仰。
  80年代出版的《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篇幅和认识的局限,许多有价值的文章都未能录选。去年,在纪念竺可桢诞辰110周年之际,叶笃正、施雅风等院士联名提议编纂《竺可桢全集》,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立项。为此,中国科学院院长、编委会主任路甬祥院士向海内外发出呼吁,广泛征集竺老的文章、讲义、演说、诗词、译文和工作报告,以及信函、日记、照片等。全集的出版将兼顾档案性和学术性,整理出版将与研究继承同行。
  3月1日,全集编委会成立。这部预计1000万字、拟分20卷的全集,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不久前为此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提出,全集所蕴藏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光芒,将成为一代人的学术营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