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远山》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20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观艺一得

  《远山》的思考
  刘玉琴
  群山逶迤、岚雾缥缈、苍茫一片,浑厚、深邃而幽远。
  采茶戏《远山》清新质朴,且又意蕴深厚。
  《远山》的故事其实并不遥远。山村口袋坳的村长猫牯仔感到山区的落后,力排众议,打开山门,“骗”来一位被口袋坳人称为“东江佬”的种植师傅—姜浙生。姜师傅的到来,很快打破了山村的平静,随着香菇、木耳的丰收,随着山村的脱贫致富,姜浙生受到了口袋坳大多数人的拥戴,赢得了山民的尊敬,而这尊敬的结果是使猫牯仔村长的威信下降,那把红木椅的掌门人有可能成为外乡人姜浙生。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令猫牯仔意外而又害怕,因而当初请进来,如今要想办法赶出去……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但它的立意却并不简单。它让我们领略到偏远村落改革开放的春风时,也听到了山民们迈向致富之路时艰难的脚步声。
  猫牯仔是《远山》着力刻画的人物,是全剧主题展示的支点。走进《远山》,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也是今天经济变革时期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猫牯仔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农民,但时代的变异却使他在思想上、精神上起了重大的变化。作为村长,他想尽办法发展经济,感觉敏锐地引进人才。可遗憾的是,他能积极地让乡亲们扔掉落后的“垫肩撑棍”,却不能自觉地卸掉身上因袭着的“极权观念”。因为他煞费苦心甚至“不择手段”引进的人才不仅带来了知识、技术,也带来了民主、文明的新鲜空气,但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统治”的基础。从原先的“说了算”到“说了不算”,从“有面子”到“没面子”,村长猫牯仔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失落。在远山深处,天高皇帝远,也许他们从没见过金銮宝殿上的龙椅,可在这小山村里,一把楠木座椅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亘古不变的老传统、老观念的巨大威慑。原为致富却先尝到了苦果,一心招贤反殃及自身。村长猫牯仔在带领乡亲奔小康的道路上发现了自己的生存危机并最终抽回了自己迈出大山的脚步。
  从一个民族整体的心路历程来看,某种心态的获得实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嫉贤妒能”这种心理古已有之,猫牯仔的心态正是这种心灵积垢复制出的现代版本。猫牯仔为什么要赶走姜浙生,为什么又能赶走姜浙生?这里既有山民闭锁的小农心态,也有他难以超越自我的人性弱点,这是横在猫牯仔,也是横在许多人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
  人类的进步是在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中前行的。如何构建自我,超越自我,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道永恒的课题。《远山》的结尾意味深长,凤妹子和村民们在大山中奔走呼唤着姜师傅,猫牯仔在山石上抱头独坐……给人们留下沉重的思考。
  这出戏艺术上也颇具匠心。舞台气势恢宏,剧情跌宕起伏,音乐舞美极富特色,具有审美的愉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