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拉美经济改革中求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21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拉美经济改革中求发展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 管彦忠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最近发表一份报告,回顾了拉美和加勒比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取得进展的大趋势之下,拉美国家经济演变的脉络。
  这份报告认为,20世纪90年代拉美地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改革促进了贸易的更加开放,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带动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本地区,地区经济一体化取得进展,私人部门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主导作用加强。
  世界经济在过去的10年年均增长2.4%,是战后以来最低的。这个时期拉美国家经济年均增长3.2%,高于世界的平均数,比20世纪80年代高出2个百分点,但远远低于本地区1950—1980年间5.5%的高增长率。其中智利、圭亚那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高于5%,15国在3%—5%之间,13国低于3%,古巴和海地是负增长。
  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主要靠增加投资。20世纪90年代本地区固定投资平均年增4.9%,这主要靠外来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二成。20世纪90年代流入拉美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9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860亿美元,增加了8倍多,与20世纪80年代这一地区资本大量外逃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投资大部分用于购买拉美国家私有化的公共企业的资产,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有六成的外资用于创造新的资产。接受外资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哥伦比亚。
  拉美国家将本地区具有活力的发展与西半球的一体化运动结合起来。10年中拉美国家的出口量增加了8.5%,出口值增加7.9%。同期进口量增加11.1%,进口值增加12.1%。墨西哥因邻近美国市场,得益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出口增长率比其他国家高近一倍,1998年占地区出口额的48%,而巴西只占17%。本地区出口商品中工业品增加了,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下降。地区内的贸易额1997年占出口总额的二成,但以后开始下降。
  从财政金融状况来说,20世纪90年代拉美地区也有明显改观。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因税收增加,国有企业私有化获得了大笔收入,使公共收入增加,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但从1997年起财政收入开始下降,后来爆发金融危机,财政出现困难,1999年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面对公共收入的不稳定,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部门的和整体的宏观经济稳定基金,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财政危机。目前多数拉美国家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少数国家采用固定汇率或实行美元化。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使年通胀率从1990年超过1000%降到近几年来的一位数。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后,私人贷款增加了,1995年以来占到贷款总额的85%。但是国内贷款利率过高(实际年息超过15%),使大批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大企业到国外借债,增加了兑换的风险,也对调整本国汇率不利。拉美国家的外债从1990年的435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7560亿美元,外债负担仍然很重。
  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仍然不足。从1990年到1998年,12个国家的就业机会每年只增加0.2%,是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1/10,这意味着失业率增加了。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经济危机,拉美国家的贫困人口增加了2000万人,要使现有的拉美贫困人口减少一半至少需要25年的时间。在就业方面,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8年中增加了4个百分点。各国公共财政用于社会计划的支出10年间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增加到12.4%,尤其是在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增加了投入,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条件。(本报加拉加斯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