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嬗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大山深处的山东省五莲县,近年来崛起了近百家农用车配件生产企业。它们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经历了从“计划共生”到“市场共生”的——
嬗变
本报记者李忠春
  说到五莲的农用车配件,就不能不说“五征”。
  “五征”是原五莲县通用机械厂,现山东五征集团公司生产的农用运输车的商标,原厂家是公认的五莲农用车配件产业龙头企业。
  80年代初,五莲县通用机械厂开始生产农用运输车,十多年苦心经营,又正值卖方市场,90年代中期效益最好时固定资产和年利税、产值分别达2000万元、1300万元和3亿多元,跻身全国同行业10强。
  为培育这个县域支柱工业、利税大户,全县一盘棋,各乡镇原以生产、维修传统农具为主的农修厂纷纷转产成了“五征”的配套厂。到1995年,成规模的已有36家。
  但说到底,当时的“五征”和它的配件厂,都不过是全县工业“小计划经济”中的一个棋子,区别只是大小不同。因此,大家在产品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原本应斤斤计较的问题上,即使有一些纰漏,也大都“高抬贵手”了。
  在企业产权不明、产品又是卖方市场时,“五征”和它的各配套厂在这种由政府设定的位置上都相安无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经营守株待兔,管理粗枝大叶。市场搏浪,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农用车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价格大战愈演愈烈,这种等着政府找米下锅的“计划共生”,最终使“五征”及各配套厂陷入困境。1998年,“五征”成为国家经贸委榜上有名的重点脱困企业。
  绝境突围,“五征”不得已和县内各配套厂“亲兄弟明算账”,首先从配件进货开刀,面向全国招标,“货比三家、同质看价、同价看质、同质同价看服务”。
  “五征”如此绝情,如一石击水!
  “削弱了县财政,会引起配件厂职工下岗,影响社会稳定……”种种非议,托人上门说情的,当面指着鼻子骂娘的,到县里告状的,都成了堆。
  但无论如何,“五征”是铁了心,原因很简单:这笔账太合算了,以半轴为例,过去“兄弟厂”的进货每只70元,现在仅35元左右,每台车需两只半轴,而“五征”年生产量在15万台以上。
  关键时刻,县里为“五征”撑腰:这是纯企业行为,政府无权干预,也不应干预。如继续画地为牢,搞“县域小计划经济”,无异饮鸩止渴。
  不逼,不上梁山!政府“撒手不管”,企业断了想法,各配件厂很现实地被逼向市场。
  与此同时,县里专门出台了扶持农用车配件产业的综合优惠政策,着力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思路一变天地宽。今年上半年,“五征”销售各种车辆4.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2.87亿元,利税1500多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和50%。各配套厂也在山重水复后,终于柳暗花明。
  更耐人寻味的是,一度分道扬镳的“五征”和县内原各配套厂,在一分一厘的讨价还价后形成了新的“共生”,从产品交易到合作技术开发,毕竟是多年知根知底的“兄弟”,而且从县内进货,至少还省运输费。
  由“捆绑夫妻”到“自由恋爱”,五莲农用车配件产业终于完成了艰难的从“计划共生”到“市场共生”的“嬗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