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云霄又闻枇杷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8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云霄又闻枇杷香
本报记者赵鹏
  在广东打了七八年工的张解福今年刚一开春,就怀揣着从亲戚处借来的和自己的多年积蓄10多万元,搬进了闽南莆美大山里,种起了枇杷。
  福建省云霄县自古便是全省三大枇杷种植基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假烟的浊流开始在当地泛滥成灾。张解福所在的莆美镇就是当年云霄制假重灾区,最严重时,几乎是村村有制假,户户皆涉假。就是这样一个地处城关边上、紧靠着324国道、基础条件相当好的乡镇,长期的制假行为让这里许多人懒于农事:曾经遐迩闻名、畅销东南亚的云霄枇杷、蜜柚、杨桃、金枣,不仅已基本无人会种,年轻的一代甚至无人知晓。在一度虚假的繁荣过后,云霄人终于尝到了他们酿下的苦果:全县经济一落千丈。1995年至2000年,GDP增速由27.5%下降至13.8%,税收增幅由平均每年的19.5%降至3%。工业一片萧条,农业更是吃尽苦果:2000年云霄全县农业特产税不足3000万元,甚至还比不上邻县的一个大村。
  “制假绝对带不来繁荣和发展!”在这严酷的现实面前,云霄县委、县政府和全县40万群众开始对这10年发展进行痛苦反思:为什么全县每年打假就要耗资6000多万元,可没过多久,制假风潮便又卷土重来?为什么一部分群众不惜挺身犯法而要屡屡制假?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打假过后,全县群众经济发展的空白该如何填补。
  1999年10月,云霄县主要领导来到福州,邀请各路专家为全县经济发展把脉会诊。经考察,省农科大专家特地将他们最新研制出来的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送给了云霄。据试种,这个品种不仅个大、味好,而且入冬即可种植,比全省其他地方至少要早熟半个月,名副其实是“八闽春来第一果”,极具市场价值。
  路,找到了,可群众肯接受吗?去年底,云霄县县长黄舜斌带着试种出来的枇杷到全县各乡各村中去推广,可他看到的却仍是群众们充满疑虑的目光。
  “说上一千遍,不如党员干部亲自干!”今年初,云霄县委召开全县乡镇领导干部大会,要求每一名党员挂钩10家农户、每一乡科级党员干部挂钩一个村、每一县处级党员干部挂钩一个乡镇,背起行包,驻村驻户,让全县6358名党员亲自动手深入大山一线,帮助群众一道种植枇杷。
  记者日前来到了全县经济最落后的下河乡龙透村,看到700亩2.8万株枇杷树已是新绿吐翠。村里人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年初当县里免费把枇杷苗肩挑人扛地运进村里时,很多人不相信那小小的枇杷也能赚大钱。眼看过了春节,再不种就要错过农时了。早已多年不事农活的村卫生所医生、57岁的老党员张文辉,关了诊所,第一个带上全家,爬进大山,三天内种下128棵枇杷苗。老张挂钩的10户群众,没再说一句话,放下手中的年货,全部上了山……
  经冬历雨果最甜,枇杷结出民心齐。今年4月,云霄第一批“早钟6号”枇杷刚一上市,就吸引来全国各地的采购商,价格也从十几元一斤飙升至22元。由于供不应求,来自美国的订单连明年都预订下来了。为了能让枇杷迅速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云霄县政府又提出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广泛吸纳国有、集体、个体、外商共8400多万元资金,准备全力引导群众开发莆美大山、和平金山两个万亩基地,力争到明年底,全县种植枇杷10万亩,至2005年,实现枇杷产值10亿元,增加农业特产税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