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心系大别山——记共产党员、退伍战士盛云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8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心系大别山
——记共产党员、退伍战士盛云龙
本报记者蔡小伟
  建党80周年前夕,浙江省湖州市练市镇的退伍兵、共产党员盛云龙又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的大别山区。这已是他第十八次进老区了。这次又像过去一样,他给老区人民送上了温馨的祝愿和经济扶持意向。在这之前,他办的扶贫企业已成为大别山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
  盛云龙第一次进大别山还是在80年代初,那时他在南京军区当汽车兵。部队拉练经常进入大别山,当汽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时,老区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的情景让这位汽车兵心情沉重。那些天,他只好把部队发的津贴送给山里的孩子,使他们不辍学。但从此以后,使生活在这块诞生过数十万红军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就成了盛云龙的一个心愿。
  1991年,退伍5年后的盛云龙“临危受命”,出任了濒临倒闭的湖州练市镇一家针织厂的厂长。经过3年的努力,这家乡镇企业成了浙江著名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盛云龙也拥有了一部分股份。此时,这位农民的儿子又想到了大别山。在部队老首长的帮助下,盛云龙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六安市。这是一块未开垦的热土,土地肥沃,桑园茂盛。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工业一直发展不快。支持地方办一家丝厂的念头在盛云龙脑海中出现了。
  当时许多人不理解:在盛云龙的老家有一个市场前景很好的医疗项目正等待资金上马,放着好的项目不上,到山沟里去办厂,这不明明是做亏本买卖吗?但盛云龙自有想法。一年后,他携资480万元帮老区办起了六安缫丝厂,300多名大别山人进了企业。经过他与工人们的日夜操劳,企业很快正常运转,第二年就实现利税100万元。这个数字虽不大,却是当地多年来少有的赢利数字了。后来他和同伴算了一笔账,这样的投资也许不是一种最好的企业投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考虑的应该是一本大账:支持中西部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致富。
  此后,盛云龙每年要来大别山两三次。他与大别山人亲如兄弟,他们有什么要求,盛云龙尽量满足。六安厂里一个临时工家里经济困难,他一次就接济他1000多元。而他自己生活却非常俭朴,出差舍不得住像样的宾馆,一家人住在只有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里。直率的山里人告诉他,老区经济不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缺少技术,“在‘输血’的同时还要注重‘造血’。”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盛云龙从大别山招收了300多名工人,去他的老家练市。小盛发给他们工资,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也让他们接受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观念。如今,这批人中的大部分已回到了六安,他们成了老区致富的带头人。舒城县农民沈新富,在练市学到了许多技术手艺,也学到了市场经济的诀窍,回到老家后,自己办了一家小型织造厂,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