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党组织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的作用——中共甘肃省代表会议代表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8-03
第3版()
专栏:

党组织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的作用
——中共甘肃省代表会议代表访问记
本报记者 袁良
在六月七日到十七日召开的中共甘肃省代表会议上,省委第三书记李景林代表省委作了“关于农业互助合作和增加生产的报告”,报告中肯定了甘肃党组织在领导群众改造自然斗争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在会议期间,记者就这一问题访问了有关的代表。
甘肃是一个地区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省份。这里有雨量奇缺的干旱地区,也有较理想的大面积灌溉区;有流砂为害的滩地,也有水草肥美的草原;有黄土丘陵地带,也有森林蓊郁的山区。地理条件上的这些差异,说明了各类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不同的特点。为了发挥这些土地的潜力,达到增加生产的目的,甘肃省的党组织在领导农民逐步地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也领导农民开始了改造自然——也是改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伟大斗争。
改变人对自然的认识
党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同自然灾害作斗争,首先就必须清除农民从旧社会带来的对自然现象的一些错误认识,使他们能够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
甘肃省中部有二十七个县是有名的干旱地区,以定西专区来说,每年的降雨量平均只有二百五十公厘,还有些地方的雨量更少,有“十年九旱”之说。但每当缺少雨水的时候,农民们不是积极兴修水利,而是到处求神拜佛,把生产都耽搁了。因此,当地的党组织决定把农民的行动引导上正确的途径。
一九五三年夏天,榆中县高崖区的工作人员要帮助农民寻找水源,兴修小型水利。当时许多农民冷淡地说:天不下雨,浇水也不顶事!工作人员在山沟中发现了一处泉水,经过了多次动员,有些农民才勉强去参加修渠。在修渠过程中,有一位张老汉无论如何不让渠道经过自己的地边,说什么
“阴水一泡,太阳一晒——阴阳相击,庄稼就会死去”,工作人员反复地向他讲道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工作人员答应如果庄稼死去,政府按价赔偿,他才答应下来。没有几天,他这片靠渠道的地里的麦苗因浸了水由黄变绿了,这时他就悄悄地到渠道上去放水,再不怕“阴水一泡”了。有人因此向他打趣,他却不在乎地说:“出钱出力都行,不让我浇水可不行。”到一九五四年底,由于广泛地兴修小型水利,定西专区的十万零九千八百亩干旱地变成了水田。
也有些党组织积极领导农民引水灌溉。例如在靖远县,有一条名叫沙河的干涸的河道。每年到五、六月,即使当地不下雨,这条河道里也会出现汹涌的洪水,不断地冲毁两岸的庄稼。一九五二年春天,当地党委决心领导农民把这条“害河”变成“利河”,但有许多农民不赞成,他们说:“挖沟掏渠顶什么?”“老辈人手里弄不成,咱们能弄成吗?”县委为了教育农民,组织他们到洪灌区参观,并帮助群众分析旧社会“引洪成灾”的原因,使群众懂得了引水灌溉的好处和办法。这样,农民才在县委书记、县长的亲自领导下,沿着河岸修了一条十多里长的渠道。一九五四年六、七月份,这条渠道里流进了带有黑色肥料的洪水,灌溉了有二、三百亩土地。那年秋后,这些地里的糜谷长到半人高,穗子结了尺把长。
各级党组织除了领导农民兴修小型水利外,还领导农民改进耕作方法。中共定西地委研究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知道“四月晒川,五月晒山”
(农历四月前后川地多旱,五月前后山地多旱),全区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份,秋季作物较夏季作物产量要稳定,于是提出了增加秋田播种面积的办法。今年,全区已将四十万亩夏田改种秋季作物,预计每年至少可以增产四千多万斤粮食和六、七千万斤饲草。
征服风砂灾害
“共产党一来,自古没有办到的事情都办到了。”金塔县人民对当地党组织领导他们战胜砂害的事迹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人们都记得:过去每到春季,大风卷来流砂,不是填平了河渠,就是掩埋了庄稼。据统计,金塔县每年遭受砂害的田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灾区的居民纷纷地迁移到别处去,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解放前,这个只有五万多人口的县,经常流浪到外地去的农民就有一万人左右。
土地改革以后,前中共金塔县委书记马能元下决心要领导农民战胜这种砂害。马能元经常冒着风砂、冰雪到农村去访问老农。当时老农的回答是:除了插风墙(用柴草在地边插起一道防砂的篱笆)和植树造林以外,就再没有别的办法。但是风墙却无力抵御较大的风砂袭击;植树造林又是长期的工作。
马能元继续寻找办法。在一次开挖渠道的工作中,马能元发现在土层底下被掩埋的砂子已经同草根、树根结成了块状。他就联想到是否可以用黄土来压埋砂丘呢?于是他召集了受灾地区的农民座谈,同时把他的意见提交县委会讨论。最后县委同意他的意见作出了压砂的决定,并用“人不灭砂、砂要灭人”的口号动员群众同风砂作斗争。一九五二年四月九日,向砂丘大进军的战斗开始了。县、区干部和几个乡联合起来的六百多名民工,用柴草、石头、湿土向“潮湖砂丘”压去。经过五天时间,这座面积一百亩大、近三丈高的砂丘就被制服了。从此以后,全县农民展开了同风砂的斗争。几年来,全县已有总面积五千多亩的数十个大小砂丘被掩压,并且在这些砂丘的周围植草种树,使砂丘变成了草山。就是这样,金塔县的三万六千六百多亩农田和十二条渠道,都从风砂的威胁下解救出了。
现在,金塔县的领导机关认为继续同风砂作斗争,仍然是一项经常的中心工作。仅今年春季,他们又领导群众掩埋了砂丘一千四百八十亩,还大量地种植了树木。金塔县又成立了林业站,准备指导群众在县境西北建造一条一百多里长的防砂林带。
金塔的自然面貌正在改变着,几年以后,它将不再是风砂弥天、砂山撵人的地区。
把穷村子变成富村子
据陕州水文站测量:由甘肃境内的几条主要河流(如渭河、泾河、大通河等)每年流入黄河的泥砂,约有三亿三千万立方公尺,泥砂中约共含氮肥、磷肥、钾肥一千一百五十万吨。其中仅氮肥一项,即等于甘肃全省今年计划供应油饼所含氮肥的一千倍左右。难怪天水、庆阳、平凉等山陵沟壑地带的农民说:“大雨过后,一冲三光(土光、粪光、籽种光)。”加上农民为了生活,历来采取“广种薄收”的办法,乱垦山坡,乱开荒地,大大地破坏了山林、野草的被覆能力,加剧了水土的流失。结果是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解放以后,党组织领导农民群众在一些地区开展了综合性的水土保持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全省主要地区已完成了培地埂、挖地坎沟等田间工程二百多万亩和防洪沟一万九千多条,造林和封山育林一百三十多万亩,种植草木樨七十多万亩,并且大量地修筑了各种谷坊、涝池、蓄水堰等。所有这些有关水土保持的大小工程已经初步显示出它们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邓家堡就是一个例子。
邓家堡是天水专区武山县渭河南岸的一个山村,村庄被几条大沟环抱着。几十年来,由于雨水的冲刷,小沟都变成了大沟,肥田变成了瘠地。山上无草、坡上无树,粮食产量极低,肥料、饲料、燃料俱缺。农民们不仅终年吃不饱肚子,就连烧一把柴都得到八十里路以外的地方去打。可是现在变了。沟壑里打起了数百条大坝,田地里筑起了无数的地埂,村周围种上了一万多株树木,种植了三十多亩草木樨。邓家堡的每亩土地的产量已经由一九五○年的八十斤增加到一百二十四斤(一九五四年的产量)。全村原来的二十二户缺粮户,现在都变成了自给户和余粮户;去年余粮户卖给了国家六千三百斤余粮。农民说:“我们邓家堡由穷村子变成富村子了!”
可是邓家堡的由穷变富,是走过一段曲折道路的。一九五二年七月,武山县委工作组到邓家堡试验水土保持工作,当时农民的思想顾虑很多。怕挖了地坎沟不长庄稼;怕人少办不成事。工作组就帮助农民挖地沟,培地埂。第二年,农民亲眼看到培了地埂的地能够蓄水、保墒,庄稼好,产量高,消除了顾虑,这时水土保持工作才以互助组为中心逐步地展开了。
“雪水就是粮食”
河西走廊(包括武威、酒泉两专区),是数百公里长,数十公里宽的大面积灌溉区,现在有五百多万亩耕地完全靠祁连山的雪水来灌溉。雪水的特点是“天气越旱,水量越足”。一九五二、一九五三年,正当定西等地亢旱的时候,河西走廊却因靠雪水灌溉赢得了丰收。所以农民们说:雪水就是粮食,雪水就是命根子。
解放之前,这里因为水规黑暗,渠道破烂,农民们的田地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足够的灌溉。解放后张掖县委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水利的工作。一九五三年领导群众改革了水规,订立了新的水利公约;提拔农民积极分子参加了水利管理工作;整顿了水利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县委又领导群众进行了合并渠道、整修水闸的工作;初步实行了集中轮灌,改串灌为畦田灌溉,改深灌(有灌一公尺深的)为“薄灌勤浇”等。到了一九五四年,全县又推行了先进的灌溉方法,建立了放水时上下游地邻、村邻的交接班制和责任制,加强了区、乡工作人员在放水期间的巡回检查制度。所有这些,大大地减少了水量的渗漏、流失,提高了流速,使轮灌期由四十天缩短到十八天,适应了禾苗生长的需要。
不久,由于全县麦田播种期过于集中,头轮灌期一到,二十九万亩麦田几乎在几天内都需要放水。这样就发生了新的困难,有的麦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影响产量。县委根据全县麦子成熟期有早有迟的情况,提出“分区分期播种”的办法。把这个办法提交当地区乡工作人员、劳动模范和老农研究后,大家认为:许多农民过去所以抢先播种,是因为怕种得过迟,灌不上水。实行分期播种既不违农时,又可及时灌溉,这是一个好办法。经过动员工作,农民们也接受了这个办法。今年全县十二个区已经划分成了四类地区(其中又分若干小的区域),进行了分期播种。在头轮灌溉期到来时,没有发生往年那样抢灌的现象;同时豆田和其他夏杂粮田地也获得了适时灌溉。
同张掖一样,河西走廊各县的党组织也领导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改革工作。根据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的统计,武威、酒泉两专区的灌溉面积扩大了四十八万四千二百亩。酒泉地区各县的粮食产量,已由一九五○年的两亿四千多万斤增加到一九五四年的四亿四千多万斤,改变了历史上一贯缺粮食的穷困情况,变成了有大量余粮的地区。
甘肃省的各级党组织并没有满足对自然改造的现有成绩。他们知道这只是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的开始,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横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党代表会议要求在农村工作的全体党员,根据党代表会议一致通过的“甘肃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有关农业生产的各项决定,继续带领群众征服自然,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