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从美丽到富饶——天津大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02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从美丽到富饶
——天津大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傲腾
造物的安排是这样的神奇——渤海被三省三市围绕着,而渤海也形成三个分头,每一个头偎依在一个省一个市的怀里。探向天津的这头,以一条宽宽的绿色镶边,整个海湾显得分外妖娆,这个镶嵌在渤海头冠上的翡翠般的区域就是天津大港区。
20多年前,头戴铝盔的石油工人踏上这块海滩时,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花花的盐碱地,处处龟裂的泥淖和一片一片的咸水,当时的石油工人把这里形象地比作一张历经沧桑的老人脸: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一滴滴的眼泪。1979年建大港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仅用20年的时间这个海滩的区域从盐碱化工区变为石油化工区,从石油化工区变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通过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
美丽的大港在盐碱滩营建生态乐土
现在大港区处处即景,满眼绿意盎然,一个美丽的城区显现在渤海之滨,走进大港区花卉草坪、大道绿地、音乐喷泉、天上的飞禽与城里人神奇般地在这里形成和谐的乐章。大港区的人们在官港湖中驾驶着快艇尽情地冲浪,在大港水库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摇橹撒网,还可在岸边绿浪翻滚的芦苇丛观测鸟类生活……这些地方原本就是久远年代留下的古泻湖遗址,是大港区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原貌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让其更加美丽并与其它景点形成完美生物链,因而在这个城区,美丽的白天鹅在水面栖息,一群群的白鸽在高楼大厦的顶端翱翔;艳丽的花草甘愿在盐碱滩上扎根,形成一块生态环境完好的乐土。
然而这美好的环境绝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它是大港人近几年不懈努力和大量的投入换来的。
5年间,大港区投资56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和改造,群众生活环境大变样,新建绿地面积27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达到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1.4平方米。全区文化活动场所18万平方米,建成11个城市广场,供人们休闲、消遣。彻底治理各类污染源,在生活区和企业厂区之间,建成面积达1500亩的城市生态林,成为阻隔城市污染的牢固屏障,从而保障大港区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2级标准。
为了体现北方滨海新城的特色,大港区在城市建设中精雕细刻,力求与自然的和谐。对城区沿街主要建筑进行“红顶、白墙、绿地”城市主色调工程,让人们在靓丽清新的颜色中感受大自然的风情。营造绿色艺术景观,为城市平添自然的韵味。城市广场采用波浪式造型,配以绿色草坪,周围大面积种植高低错落的树木和花草,广场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感,世纪大道的路灯采用风帆造型,北环路的灯采用植物叶造型,迎宾街的路灯采用庭院式造型,这里是平原,挖人工湖,给平原中生活的人们一个起伏跌宕的景观。营造了一个大港人回归自然的良好空间,让大港区在现代化进程中融于自然之中,融于花园之中,与万物共享一片蓝天。
富饶的大港酝酿经济增长的亮点
大港的美丽也给大港带来了富饶。首先大港的农业在生态城区建设中走上良性循环发展道路。过去不是盲目地围海造田就是向盐碱滩“夺”高产,“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开荒种粮。越要粮,越无粮,越要大面积垦荒,农业走向恶性循环之路,后来虽然乡镇企业有了发展,但那时“饥不择食”只要挣上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上马,围绕大化工上了许多小化工,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域污染,医得眼前疮,挖去心头肉。在这一次的生态城区建设中,大港区确立“退耕还草,还林,发展畜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发展“两高”农业,全区种草5万亩,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冬枣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种植、养殖;农业生产重新走向生态大农业的发展之路,2000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4900多元,农民着实尝到了优美环境带来的“甜头”。
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仅2000年一年大港区合同利用外资总额达2380万美元,利用内资1.23亿元,随着大港越来越美丽,这里成为投资热土,一批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这个优美环境来落户,因而这里成为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亮点。
有了梧桐树凤凰必然飞至。2000年开始,天津市及华北地区各大专院校纷至沓来,要求在大港建校。聪明的大港人辟出一块最好、最完全的大区域,拟建设新世纪的大学城。这项工程其进度出人预料,当年策划当年动工建设,其进展既快又好。不久的将来,在这个美丽的城区必将出现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城。
美丽给大港带来了富饶。
大港以绿化、美化为主的生态区建设实践,向人们讲述着美丽与富饶的辩证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