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沙龙访欧与巴以局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10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沙龙访欧与巴以局势
本报驻埃及记者徐平
以色列总理沙龙于7月5日开始首访欧洲。这次访问连头带尾只有两天,而且只访问了德、法两个国家,从沙龙和这两国总统、总理及外长进行的会晤情况看,巴以问题的解决尚难有预期。
沙龙访欧一方面是因为欧盟的中东斡旋活动日渐活跃,而以色列一直抱怨其有偏袒巴方之嫌,希望欧盟的立场能更“公正”一点;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国务卿鲍威尔7月5日明确表示美国近期无意再派高官去中东,而沙龙希望向欧盟阐明自已的观点,表达以色列的和平诚意,争取欧盟对以方的支持,对阿拉法特施加压力。
然而,沙龙欧洲之行的结果并不理想。在德国,也许出于历史原因,施罗德总理在会谈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们就像朋友一样给以色列提供建议”,希望沙龙在扩建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上应该更加灵活,并且表示除了“建议”之外别无他法。在法国,有媒体报道说沙龙受到了“冷遇”,希拉克总统不客气地警告沙龙,不要试图削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作用,应停止对阿拉法特的言论攻击,否则不仅无补于中东和平进程,相反只会有害于它。沙龙对此的回应是,以色列有权力和职责进行自卫,但同时又表示以色列决心同巴勒斯坦最终实现和平。双方在冻结犹太定居点、放松对巴勒斯坦经济封锁,以及“过度使用武力”等问题上则分歧依旧。
德、法两国尽管态度有别,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巴以双方应无条件迅速实施“米切尔报告”;而且,两国在对目前局势表示担忧的同时,仍对中东和平进程寄予期望。
但是,目前的巴以局势却是危机四伏,不排除继续恶化的可能。暴力事件至今仍不断发生,表明鲍威尔的第二次中东之行已经失败,美国中东政策陷入危机,并面临着严峻考验。
尽管美国和欧盟等都承认“米切尔报告”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并表示何时开始执行只能由巴以双方自己确定,旁人不能强加。然而,当阿拉法特6月30日表示7天的“绝对平静期”已从6月27日开始时,以总理办公室发言人迅即发表评论说,以方认为“绝对平静期”尚未开始。由于鲍威尔来访时将确定“绝对平静期”开始的时机暗示给了沙龙,而此后才是6周的“冷却期”,因此可以说执行“米切尔报告”的时间表巴以双方迄今尚未认同。
巴勒斯坦方面7月5日提出了一项新的和平动议,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并要求国际社会派遣观察员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监督,以使双方能够切实履行“米切尔报告”。由于动议内容大多早被以色列拒绝,因而未被国际社会重视,但它却表明巴勒斯坦的立场未见松动。而巴激进组织仍然声言,要继续武装斗争。
7月4日以色列大安全内阁批准实施“积极防卫”的“清除”策略,这表明以沙龙为首的以色列政府将继续采取对巴勒斯坦的强硬政策;而佩雷斯外长前不久抱怨没有足够权力来完成他的工作,并扬言可能会下决心辞职,这既说明他和沙龙的合作不愉快,也预示着目前的以色列联合政府的确面临分裂,甚至垮台的危险。
中东局势变数之大,使得巴以暴力冲突在持续9个多月后仍看不到完全结束的可能。(本报开罗7月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