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从不足200个到2200个,中国农业网站数量3年间增长了11倍。网上农业信息的增加,究竟对农民增收能起到多大作用? 农民上网能否淘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02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城乡看台

  从不足200个到2200个,中国农业网站数量3年间增长了11倍。网上农业信息的增加,究竟对农民增收能起到多大作用?
农民上网能否淘金
  本报记者 彭俊
  因特网上有不少农业网站,对此记者早有认识,并且在电脑的收藏夹里存了不少相关站点。但听说现在国内一共有2200多家农业网站,还是有点出乎意料。这么多网站,质量怎么样?能否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11倍的跨越
  用“迅猛”二字形容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并不夸张,尽管眼下许多网络公司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季”。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当众多网站群起纷争忙于圈地的时候,农业网站也毫不示弱。
  截至2000年12月31日,我国农业网站总数已接近2200个,和1998年不足200个相比,增长了11倍。这是今年2月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该调查还表明,在给农民提供产供销信息方面,政府网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由各级政府主办的农业网站共约360家。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直辖市的农业厅(局)创办了网站,一些大中城市的市政府、农委、农业局、畜牧局、乡镇企业局等也建立了农业网站;地、县级网站大约150家;乡、镇一级网站约40家左右。
  在现有农业网站中,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格外引人注目。从1987年开始,农业部先后为信息中心注入资金7000余万元,使中心下属的中农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介绍,中农网目前有三大特点:信息集散规模比较大,日更新量20万字左右;信息服务影响比较广,日均页面阅览在2.5—2.7万次;信息应用效果比较好,利用信息沟通供求、选择项目、指导生产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
  “网农”黯然下网
  说起农民上网,广西百色市汪甸乡的王宗康算是一个典型。早在1999年7月,他与朋友合伙买台电脑上了网,并成为当地第一个利用因特网推销农产品的人。由此,王宗康在广西的媒体上获得了“网上农民”的称号。
  然而,到了2000年9月,媒体忽然发现,王宗康已经整整4个月没上网了。这位曾经的“网农”说,“网上骗子太多,不少人干脆就是在骗东西。”王宗康曾在网上发布了大量农产品信息,仅有一次成功交易。有一次,一家外省公司称有意收购八角油,要他送两瓶样品,可当他托人把样品送到陕西这家公司时,发现所谓“公司”不过是在一家小招待所租的一张床。
  专家认为,我国农产品的流通目前尚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信用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即使是“订单农业”,也有不少合同难以兑现的情况。另一方面,农业网站的发展突飞猛进,难免鱼龙混杂,加之因特网的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正处在探索初期,一些“网上骗子”借机行骗。农民上网从事经贸活动,一要小心防骗,二要选择有一定信誉的网站。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办的农业网站,应当成为农民朋友的首选。
  “聚宝盆”尚难聚宝
  要让农业网站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除了尽快建立信用机制外,还要加强网站自身的建设和整个农业网站系统资源的有效整合。农业部信息中心的调查表明,农业网站眼下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规模偏小。在现有的农业网站中,几乎没有一家农业网站具备类似“新浪”等综合网站的社会知名度;即使在农业领域,能让农村干部和农业专家挂在嘴边的农业网站,也寥寥无几。规模小,所辐射的市场面就小,对农产品产供销的信息指导作用就小。
  二、内容贫乏、形式单一。信息资源更新不足、网页设计不够精细,这是大部分农业网站的通病。记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几家农业网站,10天前上去看看,是一副模样,10天后再看,还是那个模样,信息还是那么几条,面孔还是那么单调。这样的网站,能有吸引力吗?
  三、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据记者观察,只有为数不多的农业网站在自己的主页上建立了与其他农业网站的链接。因特网本来就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一部分农业网站之间相互封闭的做法,最终只能使自己的发展走入死胡同。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刚刚起步,农业网站出现上述问题在所难免。要改变现状,当务之急必须对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网站会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