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首晤便交锋——施罗德美国之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03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首晤便交锋
——施罗德美国之行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德国总理施罗德最近对美国进行了仅一天半的访问,这是自布什就任总统以来两国首脑的首次会晤。按照西方政治的游戏规则,在美国新总统就任之初,盟友来访更多的具有拜会性质。然而,施罗德访美的风格明显与此不同。虽然双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了“要加强大西洋两岸紧密的伙伴关系”,但是无论是在布什和施罗德的私下会谈中,还是在大范围会谈中,双方一开始就短兵相接,摆出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分歧,言辞虽不锋利但态度十分坦率。
施罗德是带着导弹防御系统计
  划、气候保护、欧洲防务政策以及巴尔干问题等几项重大议题前往美国访问的。在导弹防御系统计划问题上,施罗德在明知坚决反对已无法使美国回心转意的情况下,没有重申德国对此疑虑重重的态度,而是采取了表示理解、而同时又希望美国充分考虑此举对美国同俄罗斯以及同中国的关系的影响,同时表示,一旦美国作了最终决定,德国准备从技术上部分地参与这一计划。据报道,施罗德在会谈中称赞了美国这个计划的防御性质,对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对安全形势的关注表示理解,认为新的形势确实要作出新的回答。人们不难看出,施罗德避免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正面交锋,避免把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方面的分歧作为德美关系的中心议题来对待。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决心已定,与其同美国正面冲突,不如采取有条件的合作和同情的态度,这样德国更能对这一计划的发展施加影响。施罗德认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提出,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一次探讨新的安全战略、把裁军和防御结合起来的机会。据此间舆论透露,就在施罗德访美前夕,美国政府通知德国政府,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是美国的内政问题。话说到这个程度,德国其实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另一方面,这一计划至今眉目不清,施罗德在会谈中再次就资金、技术可行性问题询问布什,都未得到回答;布什相反却大谈了一通导弹防御的“哲学”。因此,德国也不必在这种时候与美国争论不休。
但在美国不执行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问题上,德国却摆出寸步不让的强硬态度。早在3月初布什宣布不受这个议定书约束之时,施罗德就致函布什表示抗议,在他访美的前一天,他通过对《洛杉矶时报》的谈话又一次表示“这是使我们十分不安的事情”。布什则在会见施罗德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不待记者提问便主动出击,声称他不能签署任何“损害美国经济”的文件,实际是对施罗德的回答。如同舆论界预料的那样,双方会谈没有取得结果。在正式公报中提及这一问题时,双方没有使用任何委婉的外交辞令。德国强调,京都会议确定的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对于克服世界性的气候变化是必不可少的;而美国拒绝的理由之一,是认为执行该议定书会对美国经济带来严重损害。这种尖锐的对立在德美关系史上是少见的。
施罗德这次访美没有带回任何具体成果。它的意义在于,德国显示了作为“具有自信心的伙伴”同美国打交道的姿态。在气候保护《京都议定书》问题上,施罗德实际上是动员起欧盟成员国对美国的利己主义行径发起了一次攻势,不仅公开发表他致布什的信,而且批评“布什在作决定前没有同我们商量过”。据报道,白宫没有料到施罗德会呈现一副“硬汉子”的姿态,对此感到吃惊不小。而德国总理府人士在布什上台后也曾表示,施罗德不会匆匆忙忙地“表示恭顺”,而要进行“求实的”和“符合自身利益的”会谈。
这次结识性的会晤,如果说对施罗德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德国乃至欧盟更清楚地认识到,美国新政府将更加强烈地把美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其外交政策的尺度。欧美关系在布什时代将如何发展,值得人们关注。(本报柏林4月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