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点绿成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05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点绿成金
  罗春华
  贝蒂是通过富布莱特项目派到中国清华大学任教的美国教授,她教授的两门课中有一门是环境管理。3月26日,在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和美孚中国环境教育基金发起的“环境与发展对话”论坛上,贝蒂谈到中国的环保问题时说,她的中国学生向她提出最多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先发展,后治理。贝蒂的回答很干脆:现在不治理意味着将来付出的更多。美国尝试过,后来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典型的事例之一就是,30多年前,美国俄亥俄州有一条河着火了。这条河被污染得十分严重,河里漂着很多的废油,结果有一天它自己燃烧起来。
  保护好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人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得出的教训。在战后和平发展的半个世纪里,世界经济经历了超凡的飞跃发展,物质也达到了空前的丰富。但是,人口的逐年增加,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使得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一系列描绘磅礴大自然的词汇,渐渐地在从人们的脑海里淡化了。生态和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丛林地带被大面积地开垦,不仅使人类失去了大片的绿色,也使许多生物失去了它们固有的“家园”;对水资源的无节制滥用,使得居住在“蓝色星球”之上的人类,发出了“水正在变成地球上的眼泪”的哀叹。另外,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以及荒漠化和各种污染,也正迅速地破坏着人与自然的平衡,并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人们要花额外的钱去治疗因污染而造成的各种疾病,还要出更多的钱去净化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资料,发展中国家报告的国内资源总储蓄率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约为21%,如果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这两组的储蓄率估计都将缩水为14%。就中国而言,环境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环境成本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众所周知,产品的最终形成是靠消耗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转化而来的,但人类生产活动中所耗费的资源,真正转换成产品的仅占25%,其他75%的自然资源都被白白浪费掉了。而且,许多产品的使用及废弃的过程也是对环境的污染过程,例如汽车、发胶、电池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各行各业、规模不一的企业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污染源。减轻对生态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公司的经营和生产是主要的环节。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瑞克·邦奇说,如果公司能够做到绿色经营和清洁生产,就可以大大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大大减轻产品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事实证明,一些大公司的环保投资已经得到了巨额回报。
  如果说污染的主要源头是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污染的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政府的责任。在利益和公益面前,要牺牲利益所得履行环保责任仅仅靠个人的觉悟和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增长的质量》一书中,世界银行认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扭曲。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尖锐,但说到底,环保的程度还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比如说市场化的环境政策,税收政策等等。在发展与环境对话论坛上,有人曾开玩笑地打了个比方:衡量一个经营者是否成功,主要看他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并不看他对环境保护的贡献有多大。言下之意目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政府对企业的环保行为缺乏制约力。从微观上来说,企业的绿色意识很重要,因为21世纪是充满着绿色商机的世纪,但从宏观上来看,政府的决策更重要。尽管中国的企业目前缺乏实力执行像杜邦公司和丰田公司那样严格的环境标准,中国政府目前也无力承担美国高成本的环境政策,但保护环境在今天早已不是富人的游戏了。
  很多证据表明,环境保护是一件“奢侈品”。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类应该走一条与环境和睦相处的道路。至于人们愿意花多少钱用来保护环境,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富有程度。谁都不愿意喝被污染的水,谁也不愿意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公众也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绿色制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过去那种只注重增长速度而不计环境成本和代价的做法,现在行不通了。尽管适度保护环境的成本相当大,但不采取措施治理环境的成本更为惊人。因此,在保护环境方面,做比不做好,早行动比晚行动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