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珍惜每一颗粮食——北京市节约粮食展览会参观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8-05
第2版()
专栏:

珍惜每一颗粮食
——北京市节约粮食展览会参观记
本报记者 王青
在北京市中山公园展出的节约粮食展览会,用丰富的资料教育首都的人民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珍惜每一颗粮食。
粮食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不可缺少的物资。走进展览会,挂在墙上的巨大的图片首先给观众以必须用粮食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强烈印象。这里是鞍钢的一角,无数烟囱林立,生产在进行,迷漫的烟雾模糊了图片的右方。这里是丰满发电站的大坝和水库,巨型的起重机似乎在完成最后的改建工程。上海机床厂的工人,正在机床旁边聚精会神地工作。在阜新露天煤矿,远处和近处的挖煤机吐吞大量煤块。玉门油矿的油塔,一座座排列得像层叠的山峦……图片在人们面前展开了祖国工业建设的蓬勃景象;透过图片,人们也看到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景。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发展,供应工人用粮的数量也必然逐年增加。几年来,我们国家有许多新的工厂开工了,许多矿山开发了,城市人口随之有了很大的增长。展览会的图表向观众标明:一些工业城市的粮食消费量几年来一般都增加了一倍以上;在一九五四年国家粮食支出中,工矿区和城市用粮数占支出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二五。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提高,日用必需品的需要量也随之增长。一幅图表显示,为了不断满足人民需要,为了供应工业原料,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扩大。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以更多的粮食供应经济作物区的农民。国家并要用粮食供应为满足全国人民需要而生产的渔民、盐民和牧民。
展览会另一部分展览品提醒人们注意粮食对于支援解放台湾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充足的粮食,我们就无法保证前线和边防的需要。
粮食并不是轻易得来的,粮食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展览会用若干图片说明了粮食生产的艰辛过程——从耕地、送粪开始,到播种、间苗、锄地、收割、打场,每一颗粮食都浸透着农民的汗水。农民在田里锄地的照片,使人联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有名诗句。为了使每一寸土地都能收到粮食,农民向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展览品也告诉了人们这种斗争的艰苦。
几年来,国家为了增产粮食,在农业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展览会的统计图表告诉观众: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四年,国家发放农业贷款三十七亿五千万元,支出水利投资十六亿多元,水利贷款三亿三千多万元。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四年,国家发放的农具有一百二十二万多件和大批农业药品。国家对农业的大量投资,加上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几年来农业生产有了提高。展览会的图表指出:国家在经济恢复时期,粮食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三点一,在一九五二年即达到战前最高水平。由于小农经济条件的限制,粮食的增产速度赶不上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我国的粮食并不是已经发生了多大困难,图表说明,一九五四年,我国粮食的生产总数,平均每人可得五百六十多斤,是够吃够用的;但其中包括了饲料、种籽和工业用粮,因而粮食也并不显得宽裕,必须想办法增加粮食生产和节约用粮。
展览会向观众说明了节约粮食的严重意义:如果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两粮食,全年将浪费一百三十六亿斤,这个数字比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粮食增产量的总和还大。而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全国每年节约粮食的价值,即可换钢材九百五十八万吨,或无缝钢管厂全套机器设备一百一十套。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对人民食粮的合理供应,从一九五三年起,国家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农民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展览品说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国家工业建设更有保障,物价更加稳定,打击了奸商的投机活动,同时由于购粮价格合理,卖出余粮的农民增加了生产资金(仅一九五三年农民就增加收入三亿元),缺粮的农民和灾民也免除了饥饿的威胁。展览会中就有一幅连环画用生动的事实说明了一户农民两次遭受水灾时的不同境遇:湖南省汉寿县农民刘棣堂,在一九三一年受灾后,全家六口人饿死三口;一九五四年他的家乡也发生了大水,但国家及时运去了粮食,使他全家十口人都平安度过灾荒。
一幅挂在墙上的供应首都粮食示意图,用四、五根霓虹管告诉人们:北京所吃用的粮食,来自广西的山区、甘肃的中卫,也来自祖国极北地带齐齐哈尔和西南的四川嘉陵江两岸。北京的粮食由全国十八个省、六个市和一个自治区运来。这就进一步说明,首都人民必须更加爱护粮食,任何一点浪费,都会造成许多间接的浪费。
为了我们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早日到来,北京市节约粮食展览会的每一件展览品都教育人们一定要节约粮食,珍惜每一颗粮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