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正当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奋力爬坡之时,世界信息化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06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学习“十五”计划纲要⑤

  正当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奋力爬坡之时,世界信息化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十五”计划纲要提出——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本报记者 冉永平
  面对信息化,我们有两难:一方面,面对信息化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否则等我们按部就班完成了工业化,机遇早过去了;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还没完成,别人建立在后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化发展思路未必适合我们的国情。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思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我们豁然开朗。
  信息化、工业化可以结伴而行
  综观人类历史,一种文明代替前一种文明,都是以前一种文明为基础,并对之进行改造,从而推动人类历史进程。比如现代纺织业作为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它的基础是农业(没有棉花、羊毛就没有纺织业),没有农业的发达,没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工业化就没有可能。但另一方面,工业化又改造、提升了农业,现代农业实际已经是产业化的农业,这一点从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不难看出。
  同样,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也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不是干了这个就不能干那个。相反,它们之间也是“基础”和“提升”的关系。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带动”这两个字很重要,它以“带动”实现了同步推进,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
  首先,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但是经过改革开放,我们的工业总量增长迅速,而且许多领域已具有相当规模。如煤炭、水泥、钢材、发电量等重工产品产量,电冰箱、洗衣机、彩电、服装、自行车等轻工产品产量均已居世界第一、二位。这无疑是我们发展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正因看到这一点,国外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中国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我国许多产品质量和产量并不匹配,普遍存在质量档次不高的问题。而且国内市场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又不足,这无疑是我国传统产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难题?信息化是很好的思路。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发展信息化,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高速的信息化网络,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除了这些以外,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这就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改造、带动、提升传统产业,从而增强竞争力。
  信息化能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信息化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计算机或手机。信息化除了网络自身能带来高效率和对相关产业具有拉动作用外,它在技术上的一大特点是强大的渗透性,可以“嵌入”几乎其他任何产业,几乎对所有产业都具有提升和带动作用。
  拉动是平面的,比如汽车工业能拉动钢铁、石化产业,但它只是外在的对这些产业提供市场需求,刺激其发展。信息化的提升、带动作用则不同,它是深入的、立体的、内在的,它能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商品流通,促进产业发生质变,实现产业升级。
  比如机床工业,经过数字化改造,嵌入软件后的数控机床,精度和自身的价值都会大大提高。在国际市场上,数控机床的价格是普通机械机床的5到10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机床数控化率不到20%(发达国家一般达到70%),如果通过信息化带动,数控比例提高到50%,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产值将翻番。
  再比如纺织业,信息化改造会使之效率大大提高。记者在广东南海市采访时了解到,曾是当地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度陷入危机。实施信息化建设后,网络信息技术被大量用于纺织业,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过去,他们开发新面料要到香港、上海等地买来样品,手工进行设计,最快要20天的周期。现在通过网络,直接掌握世界最新流行趋势。设计用计算机,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为3到5天,竞争力大大提高。在信息化的带动下,一个传统的“夕阳产业”增长超过了三成,重新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当然,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产业自身也需要加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按照竞争开放的思路,推动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为带动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