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楚河汉界”上的拼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06
第10版(体育天地)
专栏:

  “楚河汉界”上的拼争
  本报记者 李中文
  象棋冠军的“特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1998年前的几十年间,全国只产生了屈指可数的10来位全国冠军,可见,喜爱象棋的人们称他们为“国宝”,似乎并不为过。正是出于人们的尊重和喜爱,象棋全国冠军成了象棋界的“太阳”,所有赛事和荣誉都要围着他们转:他们是象棋特级大师称号的当然拥有者,他们是为数不多的顶尖级赛事的当然参加者。
  早些时候,没有谁对象棋全国冠军的“特权”心存疑问。因为象棋冠军的水平在那儿明摆着,特级大师的称号不给他们给谁呢?顶尖级比赛不请他们请谁呢?可几十年下来,问题出现了:几十年来,男子象棋全国冠军就那么十来个人,特级大师称号的获得者也就那么十来个人,已经有棋手感叹:拿象棋全国冠军、获特级大师称号真难,甚至“难于上青天”。而另一方面,已经获得全国冠军的棋手,近些年的状态却千差万别:有的全国冠军经不住商海的诱惑,经商去了;有些全国冠军不知忙些什么,棋艺荒疏,水平令人不敢恭维;当然也有几位新、老冠军一直保持着高水平,但在全国冠军这个群体中,却只是少数。一边是想拿全国冠军的棋手屡次冲击冠军未果,只能慨叹“蹉跎年华”;一边是一些已获全国冠军者心不在焉、不在状态。仅就此而言,改革这种不正常现象,已经势在必行。
  其实,要说象棋全国冠军这个群体的水平,已经差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倒也不尽然。为什么近些年总是产生不了新的象棋全国冠军?问题的关键在于,象棋冠军这个群体在全国个人赛上,已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新打出一个全国冠军,就意味着要从他们这个群体中分一杯羹出去。而作为一名“圈外人”,想突破全国冠军这个群体的围追堵截,谈何容易!
  从根本上改革象棋特级大师的入口问题势在必行,但改革遇到阻力也是必然的。1998年下半年,中国象棋协会出台了新的象棋大师晋升特级大师的规定,其核心内容是:特级大师称号并不是全国冠军的专利,规定四次打进个人赛前六名,就可由大师晋升为特级大师;同时,在象棋大师赛上胜率达到76%以上,也可获得特级大师称号。此规定的推出,在象棋界无疑是一场“地震”。于是,“特大”贬值该不该、“特大”降低门槛对不对等争论,一时将原本平静的象棋界搅得“天翻地覆”。可争论过后,象棋界人士,包括特级大师们在内,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因为人们心里都很清楚,象棋这个被摈弃在全运会之外的项目,当前毕竟不是什么香饽饽;即便全国冠军们的“特权”丝毫没有受到冲击,但在象棋市场越来越萧条的大趋势下,他们吃这点老本又能吃几年呢?
  而事实上,象棋界的改革,仅仅使年轻棋手看到晋升特级大师的希望是远远不够的。年轻、上进的棋手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前方有目标,但他们更需要有参赛的机会、有实战中真刀真枪较量经验的积累。今年的银荔杯象棋赛,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参赛者为去年个人赛前八名,赛制为两局单淘汰制。这一改革的成功经验在于:在象棋界,所有成名棋手都有了危机感,因为全国冠军头衔已经不是什么门都能敲开的通行证,此次银荔杯赛不仅取消了一些状态不佳的全国冠军的参赛权,而且即便参加了比赛,也时时处在如履薄冰的紧张状态中,不然,稍不留神就要被淘汰出局。
  象棋改革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象棋发展的历史太过漫长,由此积淀下的问题也千头万绪。而在当前各种体育项目发展不均衡的形势下,象棋又必须在改革中为自己争得一席发展之地。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任何棋手都没有什么老资格可讲,即便是声名显赫的全国冠军也要靠成绩说话。因为只有这样,象棋这项古老的运动,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