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创造者生命树常青——数学家吴文俊的幸福人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10
第10版(科技)
专栏:

  创造者生命树常青
——数学家吴文俊的幸福人生
施枫余玮
第一次听到电话中不断传出的乐呵呵的声音,眼前就显现出一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他就是82岁高龄的数学大师吴文俊。吴老虽年逾八旬,早已银发满头,但依然身体硬朗,步履矫健,思维敏捷,睿智善谈,让我们心里不禁道一句“吴老不老”。
  2001年2月19日,灯光璀璨,鲜花烂漫,万人聚集的人民大会堂,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获奖,对吴文俊来说已是家常便饭。50多年来,吴老夫人替他收藏着全部的荣誉证书。早在1956年,37岁的吴文俊便获得了第一个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获奖后的第二年,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我们问起吴老获奖的心情,他乐了:“当然高兴,”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一方面感到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责任重大。”吴文俊重重地说了后面四个字。
  “即使不是院士,我也不会退休”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我的兴趣很杂。大学二年级之前,最有兴趣的是物理课。真正感兴趣,预备当数学家,还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跟老师有关。有一个老师讲的课特别吸引我,那就是我的武老师,他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我就上了道。后来陈省身老师将我引上了拓扑学研究的正途。”谈起数学研究,他说:“搞数学当然是很艰苦的,要说我为什么永不放弃,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毕竟爱数学,更为了给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争口气。”
  吴老的工作狂是出了名的,我们问他想没想过退休。吴老一听“退休”这个词,立刻声音很高地说:“我是不退休的,院士是不退休的;名义上退休的话,我工作上也不会退休!即使不是院士,我也不会退休。”一个“退休”引出吴老那么多激动的话,那永不停止的干劲让我们深深敬佩。
  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为解决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和数学机械化问题,年近六十,还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亲自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尝尽了在微机上长时间操作的甘苦。他的勤奋是惊人的,在利用HP—1000计算机进行研究的那段  时间内,他的工作日程经常是这样安排的:清早,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之后便八九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下午5点钟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并利用这个时间抓紧整理分析计算结果;到傍晚7点钟左右,他又到机房工作,有时候只在午夜之后回家休息,清晨又回到机房。长期繁重的工作,使他常常连过生日都想不起来。
  古代数学思想与电脑技术的“远缘杂交”
  吴老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取得的成就闻名国际数学界。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毅然开始攀越数学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这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方法已被编入许多研究名著。
  20世纪80年代,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权威曾联名写信给中国领导人,认为吴先生的工作是“第一流的”。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J·S·穆尔这样评价吴文俊的贡献:“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美、德、英、法、意、日等国都在致力于“吴方法”的研究和证明,并已在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控制论、工程设计等方面予以应用。
  “我根本没有想到我会跟计算机打交道,”吴老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要我到工厂学习。我去的是北京无线电一厂,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非常有成果,因为无线电一厂当时转向制造计算机,我在那儿真正接触到了计算机,我对它的效率大为惊奇,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另外一个机遇,就是1974年学习中国数学史,令我得益于中国传统数学的学习。两者一对照,我觉得中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跟现在的计算机是合拍的,这促使我开始进行一些机器证明方面的尝试。”
  数学家李邦河分析说:“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可能做出这一独特的发现。一是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是构造性的,可计算的,而只有构造性的数学才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二是对初等几何非同寻常的精通;三是熟悉代数几何,他面对的是多项式系统。”一同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认为:“吴文俊的机器证明研究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跟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远缘杂交’,如果是‘近亲杂交’,想必是要退化的。”
  “老顽童”与电影迷
  作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是数学界的天才,但他决不是一个沉闷的人。“我的业余爱好多,现在对旅游很感兴趣,看报、看电视,我都喜欢,有机会逛逛街,看看商品也有意思。”吴老说。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活动间隙出去游玩,当时已年逾古稀的他,竟然坐上了过山车,而且还玩得不亦乐乎。夫人一提起这个就说:“嗨,那是小孩玩的,他也要玩。”吴老访问泰国期间,曾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有一次在澳大利亚,他“顽皮”地将蟒蛇缠在了脖子上,吓得旁人纷纷后退。
  平日里,这位鼎鼎大名的数学家的一大嗜好就是看电影,他不仅有手举纸钞苦等退票的“经历”,也有“泡”电影院误了末班车徒步回家的轶事。话题一触及电影,吴老便兴趣盎然:“这两年没怎么看了。那些大片,武打片,把我胃口倒掉了。”颇不满意的他,仿佛一个要东西却没得到而噘着嘴的孩子。吴老紧接着又很认真地说:“《刮痧》你们知不知道?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介绍,觉得有意思,我很想看,但附近一带没电影院了,要跑老远去看。”吴老话中多少有几分遗憾。
  除了电影,吴老的另一大嗜好就是书籍。吴老家位于中关村腹地,简单得近乎简陋,地板和墙壁好像和主人的岁数差不多。虽有五个房间,但书要两三个房间才容纳得下,以前的书架远远不够放的,屋里到处都有书。买书,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随便乱买”,种类很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外文的数学资料,其余多与历史有关。为了节省时间,平时他很注意控制自己的业余爱好。他说:“读小说也只读短篇,怕长篇误事,耽误时间。”他非常喜欢围棋,但仅仅是看别人下,自己很少与人对弈,因为怕上瘾,花去太多的时间;也喜欢睡觉,可是躺在床上,思考最多的还是他的数学!
  吴老坦白地表示,自己多年来有一个不穿袜子的习惯,常常赤足穿一双半旧皮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了不穿袜子的习惯,只有会见外宾,参加重要活动才‘被迫’穿上。在回来的车上,往往迫不及待地脱下来。”可能,这正是吴老所说的“努力躲避日常琐事,好集中精力”。正所谓:攀高峰“捷”足先登。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