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淡化行政色彩 政府更具权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16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学习“十五”计划纲要⑩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淡化行政色彩 政府更具权威
  本报记者 班明丽
  “十五”计划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当属政府角色的变化。从“十五”计划纲要看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未来五年,政府更像舵手,政府更具权威。
  不久前,一位日本记者报道说,这个计划“能够体现中国发展前景的关键词就是‘引入市场机制’”。他还以事实佐证: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一位政协委员提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大问题,是中小企业遍地开花,因此有必要呼吁“一汽”与“东风”两家合并,进行战略重组。这位日本记者举例后说:“但是,主管产业政策的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的回答比这位委员的提案更加意味深长,他指出,政府的作用应是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还表明了只有企业才是决定是否合并的主体的看法。”“中国正在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向重视市场机制的方向转变,新的五年计划就象征着这种政策转变。”日本记者观察到了点子上。
  准确地说,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已历时数年,逐步深入。特别是近三年,伴随机构改革,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又上了一个台阶。最近,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在京、沪、粤三地调查了700余人,这些人中,认为中国三年政府机构改革“基本成功”的,占74.7%。认为“基本成功”者的根据,主要是,三年来机构改革中,包括国务院系统的机关干部,从3.3万人减少到1.6万人,各地方政府也按同样比例精简人员。
  特别是不久前,撤销了9个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说明行政管理体制正在按市场经济和“入世”要求深化改革。对此,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政府守信”。过去政府曾多次精简机构,但都未与职能转变紧密结合。职能不转,机构想减也减不下去,即使撤了哪个部门,还会改头换面出现新部门。这三年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不少,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转变职能,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放权,重复职能合并,使政府职能向着统一、高效迈出了重要步伐,因而得到百姓认可。
  但是,政府职能转变还远远不够。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中,也有相当多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部门有些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也有一些被调查者对政府机构精简,并没有“特别的感受”。这是符合实际的。在我们身边,不乏靠行政命令指挥经济工作、包办代替企业决策不成功的事例;而应由政府管住却监管不力或没有精力去管的事,也有不少。显然,转变政府职能,还要做出不懈努力。
  上海市长徐匡迪说,加入WTO国际环境更加开放,上海市“十五”期间要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应对体制性挑战,最大难点是,政府官员如何从长期习惯做“管理者”,转变为时代需要的“服务者”,“指挥式”管理让位于“服务式”管理。徐匡迪认为,高效率的政府服务,比各种优惠政策更能博得投资者的青睐。“十五”期间,上海要率先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从上海情况看,徐匡迪列举了现行政府管理体制的几个不适应。一是政府没有完全从企业活动中抽出身来,没有实现政企关系的真正转变;二是政府对市场运行环境和秩序的监管体系中,还有很多空白点;三是政府官员还缺乏现代管理观念,没有建立起新型的服务关系;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很好驾驭现代政府运作的管理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上海的几个不适应,是有普遍性的。
  “十五”期间,政府职能转变决心很大。虽然“十五”计划是一个指导性、预测性的计划,但是,政府把握宏观全局、制定经济政策、推动体制改革,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整治市场秩序,方向目标更加清晰。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指标”更硬了,权威性更强了。一位人大代表对此做了很好的概括,他说,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在中国经济这条大船上,政府应是舵手,高瞻远瞩,指引航程,而不是普通水手,操桨划船。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朝这一方向努力。政府有更多精力把握大势,才能很好地驾驭复杂局面,近几年的努力,已为中国经济取得的突出成就所证明。“指挥式”变成“服务式”管理,将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高效率和效益。
  展望“十五”,政府一定会成为更有权威的舵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