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历经沉寂的科幻小说能否再现当年的繁荣?新世纪的科幻小说能否寄托我们对未来的遐想? 迎候科幻小说的春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17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历经沉寂的科幻小说能否再现当年的繁荣?新世纪的科幻小说能否寄托我们对未来的遐想?
迎候科幻小说的春天
  本报记者 施芳
  阳春三月,在为张之路的科幻小说《非法智慧》举行的座谈会上,学者们因一部新作品的问世而欣喜,又为并不景气的科幻小说创作而担忧。
  于是,一个题外话成为大家谈论的中心:寄托着人类遐想的科幻小说在中国已沉寂太久,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里,它应当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科幻小说短暂繁荣之后陷入沉寂
  细细算来,科幻小说来到中国已有百年。1901年梁启超翻译了《80天环游地球》,茅盾翻译了《十五小豪杰》(今译《两年假期》),1902年鲁迅翻译了《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20世纪50年代是科幻小说的繁荣时期,高士其的《揭穿小人国的秘密》、《菌儿自传》,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等作品在中小学生中风靡一时。
  此后科幻小说便有些消沉,优秀作品更是寥若晨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科学文艺奖项已经连续三届空缺,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两次为科学文艺类设立大奖,最后也以空缺而告终。
  北京市曾向社会推出科学技术普及创作与出版专项资金,尽管投入160万元资金,却没有征集到一部科幻小说作品,更不用说科幻诗歌、科幻童话等科幻文艺类的作品。
  国内现有科幻作家近30人,其中专业作家大约10多人。张之路形容自己是“孤军深入,没有友军”。科幻作家金涛指出,这一批青年作者虽然大多学历较高,平时注意接触前沿科学,在文学形式上也重视创新,但毕竟生活阅历不够,文字不免肤浅。
  据新闻出版署有关统计表明,现在全国科学文艺期刊只有8种,其中专门的科幻杂志只有一种,即四川的《科幻世界》,而美国的科学文艺期刊有126种,专门发表科幻小说的有近30种。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共出版各类科普图书2万多种,其中科幻作品不到10%。
  围绕科幻小说的各种论争没有停止过
  对于科幻小说这种完全外来的小说形式在中国的步履维艰,高士其曾形象地比喻为“强烈的免疫系统排斥反应”。
  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星河认为科幻小说在中国不能很好的发展,与国人传统思维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重世情人伦,十分务实,“子不语怪力乱神”从根本上压抑了指向未来的想象力。道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更是一种不积极的静修方式,缺乏主动的进取精神;墨家文化产生出的是武侠小说而非科幻小说。种种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有一些不利于科幻发展的因素,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众意识似乎对科学的思维与逻辑精神有些不自觉的忽略。
  科幻小说作者既要有科学功底,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科幻作家应成为科学和文学之间的“边缘人”和“两栖人”。而现实是全国的科幻作家不过二三十位,老作家心有余而力不足,中青年作家不仅数量少,创作也还不够成熟。
  有关科幻小说的各种争论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关于科幻是应该严格地表现科学,围绕科学做文章,还是应该着力于塑造人物,反映社会,即所谓的姓“科”姓“文”之争,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文学圈认为科幻不是文学,科学界认为科幻不是科学。比如“科”与“幻”的关系,有的认为应重“科”,强调科学依据和行文的严谨周密,追求像凡尔纳的小说那样成为未来科学的预言;有的则重“幻”,强调科幻小说的文学性,认为只要有一点科学苗头作引子,就可以充分驰骋想象力。凡此种种,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所言,科幻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有人说:一个国家科幻小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科技水平。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知道的科学名词数量非常有限,无外乎克隆、二恶英、臭氧之类。一位出版界人士慨叹说,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趋于“急功近利”,普通人大都并不关心科学发展的动态,家长更愿意让孩子看一本书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能提高学习成绩,或能迅速掌握一种知识,类似于科幻小说这种培养孩子科学意识的书籍因此很难成为家长们的首选。
  时代呼唤民族特色的科幻小说
  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曾经以300万册的发行数,风靡一时。那时,他的书桌上每天都堆着从各地寄来的读者信件,在北京等地出现排队购书的盛况。由此,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家所写的东西,只有满足时代的要求,才为读者喜欢。
  这个话题多年以后被重新提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题材的科幻小说大行其道。克隆、基因、外星人等也成为科幻作家关注的热门话题。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如星河的《决斗在网络》、《梦断三国》颇受读者好评。但更多的作品仍然是将国外写滥的题材拿来,换个中国的故事,而故事也不出新。金涛殷切地呼吁:根据读者的口味,创作出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樊发稼深有同感,他认为只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科幻小说才有生命力。
  有关部门对五大城市青少年阅读调查显示,孩子们尤其关注未来科学,包括科幻作品的科学文艺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文学作品。而前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其别具一格、富有科幻色彩的形式,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带动了新一轮对科学文艺,尤其是科幻小说作品的关注。《科幻世界》因为刚好在高考前一周刊登了关于记忆移植的科幻小说而名噪一时。
  青年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吴岩开设的选修课——“科幻小说评介与研究”,10年中有2500名学生走进课堂,杨鹏、星河等一批科幻作家由此开始了创作之路。星河多年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投身到这一职业仍然是一种相当大的冒险,但我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科幻的希望。”
  这样的消息似乎可以让关注科幻小说的人们感到欣慰:尽管振兴科幻小说需要时日,但有识之士从没有放弃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