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古运河畔“水”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17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古运河畔“水”文章
本报记者 杨明方
说起无锡,人们印象中除了风光旖旎的太湖水,也许就是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要么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因民族工商业发达而蜚声海内外的“小上海”的雅号。一句话,无锡美是美,发达归发达,似乎就是与历史文化“不沾边儿”。
  在迈向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今天,无锡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真切地感受到发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必要。一些有识之士经过细心梳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穿城而过的古运河。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长40.8公里,其中流经城区的6.6公里古运河段,1995年12月由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无锡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而无锡市南长区辖区内南长桥至清名桥之间1.5公里的河段,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的“水弄堂”特色,被称为运河古道“精华中的精华”。在其两岸,民居粉墙黛瓦,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桨声灯影,勾画出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卷。
  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的清名桥,横跨在古运河“水弄堂”上,是无锡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桥,以其桥形浑厚端方、宏大稳固,桥下流水潺潺、舟楫如梭而成为无锡一景。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游览清名桥后,回国创作出歌曲《清名桥》,在日本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流传甚广。
  古运河流过清名桥,有一分支向东流经梅村至漕湖,这就是历史上有“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称的泰伯渎(俗称伯渎港)。泰伯渎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比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还要早600年以上。据司马迁《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述,泰伯和仲雍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叔父,他们兄弟二人为了主动把王位让给三弟,即姬昌之父季历,便双双奔赴荆蛮之地,“自号勾吴”。
  在今天的无锡市东郊梅村一带,坐落着历史年代久远的泰伯庙、泰伯墓。据《吴越春秋·吴泰伯传》记载,泰伯定居梅里后,率领当地民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凿浍渎。人们为了纪念泰伯的功绩,便称这条运河为泰伯渎。到了隋代,京杭大运河建成,纵贯无锡古城,泰伯渎的西端便与京杭大运河呈“丁”字形衔接。
  泰伯渎悠悠流淌三千年,孕育了无锡的富庶和繁荣。对古运河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无锡市南长区区委书记许卫国深有感触地说,三千二百多年来,泰伯渎是泰伯开发江南、建立勾吴王国的历史见证,哺育了吴文化的发祥和发展,是无锡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古老、最现实、最直接的历史物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泰伯渎,对于延续无锡的历史文脉、重塑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意义重大。
  如今,无锡市正从切实改善水质状况入手,加紧实施对古运河和泰伯渎的综合治理,全力做好“水”文章,精心打造“古运河风情之旅”这张清新亮丽而又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名片”。有关部门正按照“保护原貌,有机更新,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运河“水弄堂”两岸古建筑实施保护性开发。许卫国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无锡市南长区将以“古运河风情旅游节”为主线,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旅游商贸活动,再现无锡“清名上河图”的盛景,形成无锡文化旅游的崭新亮点。
  题图: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横跨古运河“水弄堂”的清名桥。本报记者 杨明方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