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举报村干部“经济犯罪”为何成案率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18
第12版(民主与监督)
专栏:法制焦点

  举报村干部“经济犯罪”为何
成案率低
  朱荣成 郑志信
  当前,“村干部经济犯罪”是影响农村基层稳定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是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职务犯罪的重点之一。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举报涉及村干部犯罪的案件线索中,成案率一直偏低,据江苏省某县检察院经济案件举报中心统计,自1998年以来,该院共接到举报村干部经济犯罪来信来访955件,初查410件,经初查成案转反贪部门立案的仅为2件2人。据分析,举报村干部经济犯罪成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道听途说 举报失实
  一些群众看到少数村干部“冒富”起来,以及大吃大喝,出手阔绰,便无端猜疑,将一些道听途说来的“线索”向检察机关举报。
  夸大其词 水分太大
  一些举报人为了引起检察机关的重视,把贪污几千元的写成几万、几十万元。该县某乡村庄村158名村民联名举报该村支部书记杜某10万元经济问题,经检察机关初查,仅能认定不到2000元。
  账目混乱 证据难取
  一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凭证不完备、不规范,“白条”入账较为常见,虽然被举报人疑点较多,但因缺乏足够证据而无法立案。
  矛盾纠纷 举报泄愤
  一些村干部因开展计划生育等工作触及少数村民的利益,或者因家庭矛盾引起隔阂,为泄私愤,极个别人不择手段地向检察机关举报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企图“花上八毛钱,上级查半年”,把对方搞臭,搞下台。
  重视不够 打击不力
  一些村干部经济犯罪案件取证难、定性难,案值不大,查办费时费力。部分检察人员有畏难情绪。打击和震慑不力。
  村干部“经济犯罪”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村干部犯罪,对于纯洁基层干部队伍,维护农村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法制宣传,提高村民素质;健全财务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加大打击力度,提高侦查水平,进一步提高成案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