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在玛纳斯河流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8-09
第2版()
专栏:

在玛纳斯河流域
本报记者 沈石
出乌鲁木齐,循着乌鲁木齐——伊宁公路西行
一百五十公里,便到了玛纳斯河。玛纳斯河以东,有塔西河;以西,有宁家河、金沟河、博罗通沟河、奎屯河、四棵树河。近年来,在这里进行生产建设的部队,习惯地把这一地区称为玛纳斯河流域。
这里,从前只是蒙族、哈萨克族放牧的地方。低洼的沼泽里,密密的芦苇,很像珠江两岸的甘蔗林。缺水的沙窝里,遍生着红柳、沙枣和耐旱的植物。只有水流经过的地方,才能见到人家。
这里,人们过去叫它戈壁,其实,尽是无边的肥沃的土地。只要引水灌溉,就能开垦成良田。水,这里并不缺乏,终年积雪的天山,源源不断地流下雪水。但是这良好的水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千百年来,这些可耕的土地一直荒芜,成为狼群、野猪繁殖的场所。
新疆的和平解放,给天山南北带来了春天。今天,玛纳斯河流域已经盖起了工厂,修建了水库,开辟了农场;绿色的林带,伸展在水渠两旁;青葱的果园里,桃子、葡萄和西瓜就要成熟了。
从一九五零年起,大片的荒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手下,改变了荒凉的面貌,生长出大批的小麦、玉米和水稻来。两年以后,他们生产的粮食不但可以自给,还有余粮供应附近的城市。
玛纳斯河流域从来没有人种过棉花。人们说:“这里天气冷,不能植棉。”一九五零年,来到这里的生产部队研究了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认为棉花并不是不能种的。他们就用苏联的早熟棉种,试种了三千四百亩。因为耕作粗放,缺乏经验,这一年平均每亩只收了籽棉五十一点二斤。产量虽然低,但打破了玛纳斯河流域不能植棉的传统说法。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棉田面积扩大了,产量也逐年增加。一九五二年每亩棉田已平均产籽棉一百二十点四斤,并出现了每亩平均产籽棉四百斤以上的四个丰产单位。
一九五二年,苏联专家提托夫到了新疆。他来到乌拉乌苏农场后,首先注意研究当地生产情况。当他知道一九五二年姚相荣小组种的十二亩棉花,每亩产量达到籽棉六百六十二斤以后,就几次找姚相荣谈话,和他研究植棉技术。提托夫运用他在苏联中亚细亚一带植棉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玛纳斯河流域的特点,来指导各农场植棉。这一年,各个农场认真地学习了苏联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耕作方法,有两万亩棉田每亩平均产量达到籽棉四百零二斤。某部刘学佛小组的三百零三亩棉田中,有五十三亩平均产籽棉七百三十三点九斤,其中有一亩六分一厘地,平均每亩产一千三百四十九斤。玛纳斯河流域的土地的巨大的潜力发挥出来了,传统的说法被打破了。
今年,玛纳斯河流域的棉田增加到了八万二千亩。四月下旬,当地温上升到摄氏十二度的时候,播种开始,苏联专家提托夫和赫维利亚来到乌拉乌苏农场进行具体指导。五天内,各场的八万二千亩棉田全部播种完毕。播种及时、播种期缩短和播种技术的提高,使棉田出苗齐全,同时出苗的日期也提前了。目前,玛纳斯河流域气温正常,阳光强烈,水源充沛,棉花生长良好。嫩绿的枝叶,遮没了黑褐色的土壤。只要抓紧防治虫害,恰当地掌握住打顶尖的时间,今年的棉花是可望丰收的。
五年来的变化多大呵!一九五零年,部队的指挥员和男女战士们到这里从事开荒的时候,这里是多么荒凉,生活是多么艰苦。他们住地窑、住苇棚;粮食供应不上的时候,就靠猎取黄羊、野猪来充饥。冰雪覆盖的时候,他们到那雪水刺骨的湖沼里,去挖泥炭。他们用这种取之不尽的天然肥料,来增加地里的腐植质。夏天他们在炙热的野外奔跑,每一位战士,都晒得黑黝黝的。劳动,改变了自然,也创造了新的生活,宿舍、托儿所、医院、学校一座一座地建设起来了,辛勤的劳动,已有了丰硕的成果。拿枪的战士,学会了同自然搏斗的本领;许多过去没有种过棉花的人,有些已可称为植棉能手了。刚到这里时,有些人还安不下心来,没有长期打算。经历了这几年,他们对这块富饶的土地,逐渐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再也不愿离开了。过去在南泥湾、洛河川一带开荒时,他们使用的只是镢头和镰刀,现在在玛纳斯河流域,拖拉机、播种机、中耕除草机、联合收割机,已经逐步地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了。
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主义建设,只不过刚刚开始。在乌苏吉尔格台鄂岭蒙族自治区以北十五公里的柳沟,即将修建大型的水库,这座水库修成后,将蓄水七千四百万立方公尺,灌溉土地六十万亩。即将竣工的大泉沟水库,可灌溉新垦的荒地十五万亩。在乌拉乌苏以北,荒地勘测队正在进行勘测;这里有三十万亩可垦地将继续开垦出来。可以料到再过几年,玛纳斯河流域将变得更富饶、更美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