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贝·布托案起波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3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贝·布托案起波澜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子
  4月18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对争议颇大的前总理、人民党主席贝·布托腐败案又作出裁决,称贝·布托案的主审法官在审理此案时“带有偏见”,致使判决结果有“不公正”之处。这是最高法院为本月6日作出“搁置”贝·布托一案的原判决所作的进一步解释。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当时审理该案的拉合尔高等法院的法官马立克·盖尤姆与贝·布托的政敌联系密切。声明称,有证据表明,盖尤姆在对贝·布托做出有罪判决中“施加了重要影响”,并从中为自己和亲信捞取了好处。
  贝·布托是在1999年4月15日被巴基斯坦拉合尔高等法院以腐败罪名判处5年监禁、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并被处以罚款860万美元。拉合尔高等法院拉瓦尔品第反贪污法庭当时也判决贝·布托的丈夫、前联邦投资部长扎尔达里有罪。目前,扎尔达里仍然在巴狱中服刑,而贝·布托本人则流亡国外。
  本月高法的两次针对原判决的裁定使贝·布托“兴奋不已”,同时也为贝·布托的国内支持者们鼓了劲。人民党的发言人19日称,贝·布托有可能在8月巴地方选举有初步结果后回国,但18日的高法裁决很可能加快这一进程。另一方面,人民党要求巴司法当局罢免作出“不公正”判决的法官盖尤姆,这些都使本来就不甚平静的巴政坛又起波澜。
  对贝·布托案重新审理的呼声开始于巴前总理谢里夫1999年底下台之后。今年1月,贝·布托的一位密友兼助手在国外表示,他已经获得了一盘录音带,内容是时任总理的谢里夫的亲信和司法部门在审理贝·布托一案时做私下交易的对话。贝·布托的发言人表示,谢里夫政权安在贝·布托身上的贪污等罪名纯系子虚乌有。这盘录音带后来被呈交给了巴司法当局,成为证明贝·布托“清白”的证据。
  尽管本月巴最高法院的两次判决看起来明显有利于贝·布托,但贝·布托本人目前尚未最后确定回国日期。有分析认为,高法虽然“搁置”了对贝·布托原来的判决,却并没有将其推翻而判定贝·布托无罪。巴司法界目前的争议是,贝·布托案如果重新审理,是否可以交由国家审计法庭,依照相关的法令审理。如果该案被提交审计法庭,现在还没有人敢保证结果会绝对有利于贝·布托。因此,有分析称,贝·布托在没有和巴当局达成某种“协议”的情况下,尚不会像很多人民党人士主张的那样贸然回国。
  值得注意的是,高法的判决并没有改变巴当局对贝·布托的态度。有关方面多次表示,对贝·布托案还要继续清查。有分析认为,根据巴目前时局,现政权还无法“容纳”贝·布托,尤其是在巴前总理谢里夫流亡国外后,谢里夫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裂,这使得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抓住了发展势力的有利时机。据称,在目前进行的第二阶段地方政权选举中,人民党在很多县区获得优势,甚至夺走了穆盟的不少“势力范围”,而人民党势力的壮大未必符合现政权“权力下放”的初衷。由于贝·布托案今后如何审理以及贝·布托能否回国这些问题都牵扯着巴政坛敏感的神经,因此,贝·布托一案涉及的绝非是简单的司法问题,而最高法院的一次次裁决未必能最终“解放”贝·布托。正如一些媒体分析的那样,目前有关各方还都保持进一步观望的态度,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当局是和贝·布托达权成妥协,分享权力,还是继续将其拒之于国门之外,很可能成为影响巴政坛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报伊斯兰堡4月2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