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从“妈妈”到“婆婆”——与无锡乡镇企业家谈天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3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采访札记

从“妈妈”到“婆婆”
——与无锡乡镇企业家谈天之一
本报记者 张 毅
  结束了预定的采访之后,地方宣传部门的同志说:明天是星期天,多呆一天,随便走走吧!
  既然是随便走走,就轻松点儿吧,没有笔记本,没有录音机,多半是老朋友相见,想哪说哪,叙叙友情吧。可是,真正见了面,话不过三句,总是离不开他们的企业,绕不开农村的事儿。透过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分明感受到,这个因乡镇企业而繁荣的地方,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着种种困惑和压力:怎样走出固有的发展模式,怎样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搏击风浪?当地企业界在积极地探索创新之路。这是个凤凰涅?1的过程。
  归来后,记者将企业家们的所谈所想和自己的思考梳理成三篇札记,以飨读者。
  我们登上江苏省无锡百乐集团办公楼时,董事长杨祥娣已经等在那里了,高高的身材,衣着朴素,一副随和女主人的神态。她比一年前记者见到她时胖了许多。
  “现在做‘婆婆’了,轻松多了!”杨祥娣拉着客人的手进了会客室。
  在百乐员工的心目中,杨祥娣一直是一位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的好妈妈。建厂20年来,从缝纫作坊到上亿元资产的集团公司,点点滴滴积累着她的心血。哪儿的原料便宜,哪儿的产品好销,哪条生产线该改造了,都让她辗转反侧;哪个外来的女工想家了,她要去安慰开导;甚至哪个员工家庭闹纠纷了,也到她这里告状,清官难断家务事,往往各打50大板了事……守着这么大一摊事业,杨祥娣什么都放心不下。
  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头绪这么多,事必躬亲,老妈妈太累了。该放手的放手吧!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开始有人劝她了。其实,杨祥娣早就在琢磨这个问题了,到时候了,企业应该好好变变了。于是,百乐转制了,员工们都取得了应得的股份,杨祥娣做了董事长。总经理执掌柜台,董事长从琐事中解脱了出来。“妈妈”熬成了“婆婆”。
  当了“婆婆”后,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她个人的工资问题。该拿多少合适?整个企业都是杨祥娣一手拉扯起来的,可这毕竟又是集体经济的名义下发展起来的,自己又是劳模,还兼过镇里的书记,钱拿少了拿多了都不合适。杨祥娣急中生智,大家统统参与意见,给她定工资。一平均,结果出来了。杨祥娣接受得心安理得。
  可杨祥娣又有了新主意,只拿一半,另一半作为董事长基金。自己有心不要这么多工资,可总经理他们怎么办?会增加他们压力呀!建立基金不仅回避了这个矛盾,还有更长远的打算。董事长退休之后,老朋友来了,要招待吧?一次两次没问题,这样的事多了,别人就说话了,这老太婆烦不烦哪!怎么办?找老头子要,自己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他了,可时间长了也得闹别扭。这时候,就得动用董事长基金。这些基金用不完,等自己“再会再会”的时候,剩余部分统统留给企业。
  几位与杨祥娣共同创业的元老们,看不惯年轻干部那一套,就到杨祥娣这里唠唠叨叨。杨祥娣就说了,年轻人有他们的想法和习惯,总按老一套做事情能进步吗?只要他们把效益搞上去,我们就要全力支持。多年的磨砺,造就了杨祥娣“持家”的本事和主见。
  杨祥娣把这种善于协调的习惯带回了家。杨祥娣家四世同堂,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子孙绕膝。大儿子在百乐集团中外合资公司做老总,最近还开了一家钢管厂,效益都不错。两个儿子成家立业,都不愿另立炉灶,跟妈妈在一起热闹。杨祥娣忙起来就不愿说话,可是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经常是一大桌子人吃饭,最后就剩下她和两个媳妇。媳妇们边刷碗抹桌子边听婆婆说,跟大儿子相处要注意什么,二儿子有什么脾气,气氛非常融洽。
  杨祥娣每天早晨都要把油条、豆浆、荷包蛋端到母亲跟前,中午亲手为母亲做饭。“企业和财产不是我的,可母亲永远是我的。”说这句话时,杨祥娣的眼睛里充满了太多的感情。很抱歉,这天我们耽误了她为母亲做饭的时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