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乡企发展不能“中间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3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企发展不能“中间冷”
鲁冠球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对乡镇企业的“宣传舆论淡化,政策扶持弱化,企业负担强化,管理服务退化,投资环境恶化”等,这就是乡镇企业发展所遇到的“中间冷”。
  在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中间冷”的现象的同时,“两头热”在升温。一头是中央领导重视;另一头是迫切要求脱贫致富的农民热,这两头都希望通过办好乡镇企业来安置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和城市,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各级领导同志对此一定要有战略眼光。朱镕基总理也多次强调了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乡镇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正处在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像朱总理所说的“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但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对乡镇企业的“宣传舆论淡化,政策扶持弱化,企业负担强化,管理服务退化,投资环境恶化”的现象。产生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同一些干部在新形势下对乡镇企业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全面、不深入有关。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转制和产权投资多元化,有些同志认为乡镇企业服务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忙于去抓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基层领导则热衷于落实创收的责任状,出现了对乡镇企业“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三不管”倾向和“走着瞧”的被动局面。另外,还有些基层干部把发展私营企业与抓乡镇企业对立起来。
  在新的世纪,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因为幅员辽阔的中国绝大多数农民还不富裕,今天仍有几千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中国实现现代化,把农民甩在一边是不可能的,农业和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现代化就是“瘸腿”。中国农村现代化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假如没有乡镇企业,钱从哪里来?农村多余劳动力往何处去?尤其是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新形成的富余劳动力谁来消化?农村小城镇建设谁来作主体?农业产业化谁来当“龙头”?总之,“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要靠乡镇企业。
  因此,办好乡镇企业,服务于“三农”,是乡镇企业的特点,也是乡镇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
  既然乡镇企业肩负着如此重大而又神圣的使命,我希望全社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乡镇企业队伍中的一员,我呼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已颁布快四年了,此法的实施细则应尽快出台;二、对乡镇企业的政策要切合乡镇企业与“三农”关系的实际,不应将城市或国有企业的某些做法套用于乡镇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