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好技术难过“水土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3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好技术难过“水土关”
刘皓 谢念
  青岛送来了“大馅饼”
  对于摘掉贫困县帽子不久的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农民而言,建立关岭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1997年,青岛等4个东部城市开始对口帮扶贵州,关岭由此与青岛市城阳区结成对子。双方商定:由城阳负责组织在关岭建设示范园,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双方对园区的前景踌躇满志:“示范园采用专业的管理与技术服务,设计一年五作五收,预计全园毛收入达20万元。”
  贵州落得场“空欢喜”
  示范园运作两个月后,气候上的不利影响首先暴露了出来。
  示范园办公室2001年1月18日的《实施情况汇报》写道:“根据气象资料,在顶云乡示范园区域内,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都有零星霜冻,而且这期间光照严重不足,作物生长易受抑制。”
  针对关岭的特有气候,双方也曾多次商讨对策。青岛的技术人员提出在棚内搞增温设施,但这样每个大棚需安装40个200瓦电灯,投入太高,青岛方资金已经超支,不能再追加。
  如今回头看,示范园副主任程明祥认为:“把青岛的大棚蔬菜技术完全照搬到关岭首先犯了一个错误,青岛冬季的光照时数是足够的。而关岭冬季多数天气都属阴雨天,园区内低温寡照现象严重,对某些蔬菜生长极为不利。”
  临近2000年春节,大棚蔬菜即将上市,又一个尴尬摆到了示范园面前:高成本种出的脱毒马铃薯、芸豆、菠菜等蔬菜品种显得过于普通。种了10个大棚的马铃薯,由于遭受连续75天的低温寡照,产量十分低,每亩收入仅300元左右。
  农民接了“烫手山芋”
  此时的示范园,似乎已变成了“烫手山芋”。几经研究,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政府决定将大棚承包给个人,即由大棚所属原户主无偿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权仍归县农业局所有。
  大棚承包下去后,县农业局估计,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将达到4000元至5000元:2月初至4月,育烤烟草将收入近千元;4月至7月,种植白菜收入近2000元……
  然而,农户心里的账却不是这样算的。郭昌荣是位种了几十年蔬菜的“老把式”,对市场行情也较为了解。据他介绍,一个大棚全年纯收入最多也就在2000元左右。
  “为什么在他乡能‘生金产银’的大棚,在这里却如此尴尬呢?”农户们心里不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