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此“婆婆”非彼“婆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3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此“婆婆”非彼“婆婆”
江 夏
  拿到这篇稿子,一看便知是写乡镇企业的,可刚扫了一眼标题就犯了嘀咕:“婆婆”?怎么改革反倒改出了“婆婆”?!
  谁不知道,办企业的人最怕有“婆婆”,本该企业自己拿主意的事,政府部门却跑出来当“婆婆”,站在后面指手画脚,弄得企业无所适从。在我们的印象中,“婆婆”简直就是政企不分的典型特征。而无锡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最早的一批乡镇企业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慢慢长大的。几度风雨,几经历练,乡镇企业边改革边发展,早就蜕掉了几层皮。总不至于到了今天,企业又冒出了“婆婆”吧!
  看完报道才明白,此“婆婆”非彼“婆婆”。记者笔下的“婆婆”,不是凌驾于企业之上念紧箍咒的恶“婆婆”,而是改制后的无锡百乐集团的董事长。大多数乡镇企业脱胎于土生土长的小作坊,管理比较粗放,企业的当家人像家长一样,生产销售一把抓,决策管理一锅煮。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束缚企业的发展。而改制后的众多乡镇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分离,董事会和经理人各司其职,产权正逐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从事无巨细、样样操心的“妈妈”,到代表出资人的利益管战略、作决策的“婆婆”,这是杨祥娣在企业转制过程中转变身份、转变职能的真实感受。从记者轻松的笔调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的智慧,企业家的魄力,企业家的大主意和“小算盘”;感受到乡镇企业正在悄悄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