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愿为工人歌与呼——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愿为工人歌与呼
——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侧记
  本报记者 李舫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今年的5月1日又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国际劳动节。在我们的祖国以一种朝气蓬勃的豪迈气派迈向新世纪的时刻,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不能不回想起新中国在苦难和硝烟中诞生时的满目疮痍、一穷二白,自从“一五”计划实施始,正是无数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用一百多个建设项目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春潮般涌来的捷报使中华大地锣鼓喧天;正是有了无数劳动者默默的耕耘,我们才有了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也有了今天的收获。
  没有华彩的乐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当代工人》“五一”特别节目《创造未来》是中央电视台送给广大劳动者的素朴却饱含深情的特殊礼物。编导者们别具匠心地将拍摄的主场地选在了我国在“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大型国有企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集团公司,并以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打下第一根桩的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我国现代化的高科技大型企业大亚湾核电站和建设中的岭澳核电站和“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青藏铁路作为分场地。
  在这期4月30日黄金时间推出的特别制作节目中,观众们将看到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工人李黄玺,宝钢工人发明家、全国劳动模范孔利明以及不同岗位上众多默默无闻为共和国辛勤工作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身影;听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和真诚的话语;感悟劳动者们如何触摸共和国历史的脉搏、关注共和国发展的前景、体会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思考如何创造祖国未来的精神世界。
  《当代工人》是我国二点三亿产业工人的心灵园地。该栏目于1997年3月开始筹建,5月19日正式播出,是中央电视台唯一面向职工阶层的对象化栏目。制片人王桥英、节目主编袁明久将这个栏目的发展归纳为陷入困境的初期模式、异彩纷呈的实验模式、回归电视本体的平民化开放模式三个阶段。
  1998年5月,《当代工人》的编导人员开始全面出击探索新型模式,推出了两种试验版。第六十七期节目《还是这个厂、这些人》一开始即由主持人介绍本期话题,接着播放主持人在天津厨房设备厂车间里与职工们一起讨论话题的录像,最后再由主持人总结。它保留了旧有模式中主持人导语与结语部分,将中间的专题片撤换成了谈话节目。编导们没有费时费力地再去拍那些表扬先进、介绍经验的专题片,而是将摄像机镜头聚焦于普通职工,通过他们自己朴素、平实的语言揭示主题。这样,栏目实际上实现了以“隐形控制”来控制观众的大众传播目的。此外,这种实验版还大胆创新,将演播现场搬到了生产第一线,开国内外演播形式之先河。同时期与“准谈话节目”交替出现的还有“演播室内谈话节目”模式。
  经过短时期的实验与摸索,《当代工人》很快确立起了自己的新形象,形成独一无二的“外景谈话节目”,充分体现出编导人员日益成熟的现代电视观念,即以平等、开放的视点制作节目,最大限度地尊重观众,最大限度地接近电视本体。改版后的《当代工人》采用快速剪切的画面与快节奏的解说,构成充分电视化的导语,在视觉冲击力与听觉冲击力中营造热烈昂扬的收视氛围,是对电视本体的复归。同时,将生产第一线作为谈话现场的开放性谈话节目。
  《当代工人》创办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好评,许多观众纷纷来信来电,表示关注和支持。山东青岛市核工业疗养院的刘广忠在信中写道:“今天是我小儿媳下岗又重新就业的日子,因为心里高兴,又因为她的再就业与你们的节目的功劳的缘故,拿起笔给你们写这封简短的信,也叫你们分享这高兴。我一度对很多问题困惑不解,去年8月上旬我收看到《当代工人》节目,内容是东北破产企业,为了生存,整个厂子不远千里搬迁到山东烟台,一切从头开始,艰苦奋斗,终于生产出汽车的空调产品,畅销国内外,厂子起死回生,工人们收入大大增长。这说明党还是一心在想着挂着工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跟时代转变观念呢?希望《当代工人》多办些用事实说话,用典型启发工人摆脱下岗后困境的节目。”(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