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山村传圣火——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2
第14版(大地·作品)
专栏:

山村传圣火
——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诞生
  俞天白
  1920年,是在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陈望道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浙江义乌西乡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小山村——分水塘村。
  这次回乡,陈望道背负着时代的特殊使命。这就是要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成中文。这是一部一问世便震撼了世界的巨著,是烧毁旧世界的一把圣火。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对于当局的野蛮、无耻与疯狂,切身体会是太多太深刻了。
  陈望道原名参一,字任重。1891年生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凋敝,民生深深陷于穷困与愚昧中的暗如长夜的现实,使少年时代的陈望道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来改变这一切。十六岁就翻山越岭,先后到义乌县城、金华州府、杭州省会求学,眼界也随之扩大。他觉得富国强民,非远赴科学技术发达的欧美去留学不可。于是他来到了上海,先补习了一年英语,然后回到杭州之江大学进修一年英语和数学,为赴欧美作准备。可惜,限于经济等方面的种种条件而没有如愿西行,只能求其次而转向东瀛之国日本。在此结识了著名进步学者、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并爱读他们译介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五四运动”爆发,他毅然迎着这股时代热流返国,被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聘为语文教师。
  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当时南方新思想新潮流的发源地,鲁迅、沈钧儒、张宗祥、朱自清等著名文化界人士,都先后在此担任过教学工作。陈望道到这里即以学校作为阵地,热情地投入正在蓬勃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促进社会改革的急先锋。当时,浙江封建顽固势力将他与夏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三人一起,侮称为“四大金刚”,并蓄谋置他们于死地。正面冲突,终因《浙江新潮》上一篇题为《非孝》的文章引发。浙江当局借此要撤职查办他们四人。有名的“一师风潮”就此掀起。这次风潮,使陈望道认识到自己在一师的改革,仅仅宣传了文学革命,要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改革。而改革社会制度,除了马克思主义,别无选择。正在这时候,他接到了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约稿函,还有一本日文版的《共产主义宣言》,要求他将马克思的这一部重要著作翻译成中文,在该刊连载。
  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时读过此书,深知此书的分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不少有识之士企图译介它,但都片面,而且均不准确,甚至谬误到可笑。于是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他不仅将以往各家所译片断找来参阅,而且请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图书馆借到了英文版本作为参照。然后秘密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分水塘村。
  分水塘村,是个处于崇山峻岭的小山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除了山村的隐蔽性强和民风的纯朴以外,陈家的住屋也是相当安全的。他选择了大门西侧那间多年失修网尘密布的柴屋作为工作室。参考书,就是一部《英汉词典》和一部《日汉词典》。别说思想观点之新之深,也别说东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就说词汇,无处不是前所未见的新名词、新术语,无处不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上的“拦路虎”……他不断地抽烟喝茶,不断地搓着手,以抵御山区夜晚料峭的春寒。
  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陈望道呕心沥血翻译的过程,也是他学习研究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他思想迅速升华的过程。他开始用阶级分析来观察这个生他养他的中国,观察自己的阶级地位,他对共产党的性质、革命任务和目标,愈加清晰了。4月初,译稿刚完成,即接到上海《星期评论》电报,邀请他去上海担任该刊编辑。他即携带《共产党宣言》的译稿赴沪,交给该刊负责人李汉俊,请他和陈独秀校阅,然后按计划在《星期评论》连载。
  岂料第二天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编辑部紧急决定《星期评论》停刊。《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则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并被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1920年8月,中文全译本终于出版发行。印数一千册。首版封面五分之一的篇幅是马克思肖像。(见中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发现者马克思的肖像;这是在华夏土地上,第一次将“有产者”、“无产者”、“阶级斗争”这些闻所未闻的新名词作为一种理论的武器,交到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手中;也是第一次,以最通俗易懂最精练最有力度的中国语言文字,将革命者的呼唤和号召,传递给亿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渴望着光明与解放的劳苦大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终于使“共产主义”这个“幽灵”,走进了中国大地。它受到了当地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内便销售一空。仅以平民书社按1926年1月到5月这几个月的统计,就重印了十次。北伐战争中,此书在军内达到人手一册的地步。正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1936年仲夏的一个夜晚,在陕北保安(即今天的志丹县)的一孔窑洞里,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畅谈他革命理想的形成和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的时候,说了如下一段话:“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陈望道本人的思想也迅速地升华。1920年5月到8月在编辑《新青年》时,与李汉俊、李达等一起酝酿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他担任书记。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前夕,他被选为上海地区代表,但因事未能出席会议。“一大”后,他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后因不满陈独秀家长式作风而主动脱离党组织。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不断完成党组织所交付的重任。1956年新年伊始,毛泽东来到上海,点名要见陈望道。使陈望道要求回到党组织的心情更为迫切。不久即向上海市委提了出来。上海市委向中央汇报时,毛泽东说:“陈望道什么时候回到党内,就什么时候回来。不必写自传,不必讨论。可不公开身份。”1957年6月,陈望道如愿以偿。但直到1973年8月,他成为中共十大代表时,才将秘密身份公开。(附图片)
  题图: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