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艺坛“三风”不可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7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艺坛“三风”不可长
仲呈祥
历史跨入新的世纪,祖国艺坛百花争艳。伴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然而,优美纯真的乐符中,难免有杂音;繁盛艳丽的花园里,会滋生杂草。艺坛上悄然兴起的“三风”,就是需清除的杂音、杂草。
一是某些作品中愈刮愈猛的“豪华风”。有的人在银屏或舞台上热衷于追踪极少数远离群众生活的暴发户的豪华享受及畸形灵魂,没完没了地展现他们出入于高级宾馆,酒醉于奢侈宴席,调情于私人别墅。即便是一台文艺晚会,也攀比豪华,五光十色,让现代科技手段淹没了本已枯萎的艺术本体。用这种“豪华梦”来冒充“现代化”,既渲染了奢侈的生活方式,又诱导和催生着许多不健康的社会心理。
二是某些作品中日益炽烈的“滥情风”。此风既与“豪华风”相交织,又浸染到寻常百姓家,甚至连革命领袖也不能幸免。什么“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的故事”、“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极尽煽情之能事。这些作品不是讴歌两性间健康、美好的情感,而是津津乐道于离奇的“婚外情、多角恋”,以为这样便有了“观赏性”。此种“滥情风”,宣扬逢场作戏的浅薄意识,铺排一些弱智的感情纠葛;不是让人悲观厌世,就是宣扬“不风流就算白活”的腐朽人生哲学,败坏观众审美情趣,污染社会风气。
三是编造历史的“戏说风”。历史剧为观众喜闻乐见。有的人滥用商机,一味在“赵公元帅”指挥下从俗媚俗,戏说历史,搓捏人物,今日拿武圣搞笑,明日靠孔孟赚钱,谬种流传,害人不浅。不但让外国人觉得中国古人都是梳大辫子的,就连中国的孩子们也误以为自己的祖宗原本就是戏说的那样。这类作品宣扬的除了官场阴谋,就是皇权崇拜,还有邪教巫术、装神弄鬼。扩散封建毒素,贬低优良传统,作贱古代圣贤,愚弄当代观众。
马克思早就深刻阐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并以此来实现“自我确认”的。审美是人性中一种“类似本能”的基本需求。艺坛当然要面对市场,但艺术作品是作为审美对象来流通的。它尽管也具有商品属性,但更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优秀艺术作品能够升华人的美感,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塑造人的美好心灵。而非审美文化,只能刺激受众,毒化人们的心灵。艺坛“三风”只能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并不能带来心灵愉悦的美感,不应该让它再刮下去了。
“三风”盛行的主要误区,是片面认识“观赏性”,盲目追求“观赏性”。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观赏性,积极适应观众健康的审美需求,反对消极地顺应某些观众鉴赏心理中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观赏性”决不能成为刮“三风”的理由。就像某些“瘾君子”喜欢毒品,但我们却要严禁海洛因一样。
“三风”,是今日艺坛的一种怪状。极少数艺术工作者采取“笑骂由你笑骂,赚钱我自为之”的“捞”一把“创作原则”。顽症难治,但为文艺创作健康繁荣计,又非治不可。这里既有以改革为动力,靠科学管理杜绝“三风”之源的“硬件”课题;也有提高艺术工作者自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走出误区的“软件”课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艺坛有志之士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用自己的作品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营造深刻而非肤浅、健康而非媚俗的鉴赏氛围,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艺坛“三风”不可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