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创造者人生最美丽——记一汽高级工人技师李黄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8
第1版(要闻)
专栏:

  创造者人生最美丽
  ——记一汽高级工人技师李黄玺
  本报记者 李忠春
  2000年4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这里举行。一位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走上主席台,代表全国2亿产业工人,宣读了题为《为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再立新功》的倡议书。
  这位工人就是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第二铸造厂造型车间电钳一体化维修工人李黄玺。
  1991年以来,李黄玺运用机、电、钳、液压、气动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先后攻克了国际上刚刚兴起的伺服驱动系统等63项技术难关,成功地改造了4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造型线,被职工称为维修改造进口设备的专家,被集团公司破格提升为高级工人技师,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十大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日前,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专门做出了向李黄玺学习的决定。
  “咱们工人得跑步跟着学,慢一点就会落后!”
  从书架到床下到杂物架上,14平方米的小屋里堆放着1000多本书,从业余高中到业余大学的课本,从液压传动理论到计算机语言……第一次走进李黄玺的家,记者有些不相信,这就是一位普通工人的家?
  记者在一汽采访几日,了解到李黄玺坚持8年业余自学,实现由初中文化到大学文化的跨越,掌握计算机控制设备维修技术,由一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工人技师的故事。李黄玺常对青年工人们说:“咱们工人得跑步跟着学,慢一点就会落后!”
  从小生长在一汽的李黄玺,是位“老三届”,1966年,他刚学完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就因“文革”中断了学业。1980年调到一汽当维修工时,已经30岁了。从入厂第一天起,李黄玺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掌握当代先进技术的优秀汽车工人。当时,凭着仅有的初中一年级文化底子,面对二铸厂为生产轿车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造型线,他一边工作,一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业余学习生涯。
从1987年开始,由业余高中至业余技校,从电工培训班到高级电工技能班,再到电钳一体化工人培训班,一直到读完业余大学,这前后经历了整整8年。
  二铸厂引进设备多,图纸、说明书都没有翻译过来。李黄玺感到,自己的外语水平必须提高一步,才能看懂资料、维修设备。上业大时,他就在学外语上下了不少功夫。业余时间,他把单词贴在墙上,有空就学。凭着做设备主人公的信念,李黄玺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在3个月内完成了十几万字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了国内翻译这方面资料的第一人。
  “咱们工人要做先进技术的主人!”
  李黄玺的家里有一台特殊的计算机,说它特殊,因为背后有一段特殊的故事。
  亲身经历了民族汽车工业同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李黄玺认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引进的大量精良设备,当代工人必须要学习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中他必须和计算机打交道,可作为生产线上的一个维修工,他难以专门去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为此,在1989年秋他萌生了自费购买计算机的想法。经过与爱人几次商量后,妻子拿出了家里仅有的2000元存款。就这样,李黄玺从北京背回了一台CEC中华学习机。李黄玺把它与自己家的14英寸电视机、盒式单放机联接,建立了简单又独特的家庭计算机系统。为了使自己设计的计算机系统运作起来,他想尽了办法。在一汽工作的一位外国专家这样评价李黄玺:这位李先生至少应该是电器方面的副总工程师!
  1996年,造型线生产厂家的专家在世界各地的用户国几经辗转后来到了二铸厂,他们是专门为造型线浇注机进行工艺服务的。当时,由于造型砂眼产生大量废品,正困扰二铸厂的生产。三四种带有权威性的方案都已经试过了,结果是所有的专家都发了愁。这时,李黄玺这位平时少言寡语的工人说话了。开始,现场的翻译并没有在意,听了几句后,专家们对李黄玺点头了,他们完全同意了这位工人简单明了的分析。这个方案成功了,砂眼的废品率一下子下降了30%。外国专家回国后不久,给李黄玺寄来了一大包以前不曾交给设备使用国的资料,诚心诚意地邀请李黄玺一起研究最大限度发挥造型线的潜在功能问题。
  李黄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能够在消化、吸收新技术之后,取其所长,综合优势,为我所用。在二铸厂这个特定环境中,李黄玺不但精通了电子、电气,而且可以结合液压传动理论、机械控制、气动传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准确分析并解决问题。凭借自己的智慧之手,李黄玺把先进的东西变得更加先进、更加实用。
  有条造型线在引进之初,控制系统已属先进范畴,但随着铸造技术日新月异和李黄玺自身钻研的深入,他又下了改造这条生产线的决心。这意味着要给这条长近20米、由成千上万个元件组成的庞然大物换一个灵魂。承担这一设计任务,需要过人的胆量和技艺。李黄玺和他的同伴们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试验,终于成功地改造了这条造型线,使它跨入了同行业先进行列。
  “我的技术是人民给的,要把它还给人民!”
  对李黄玺来说,工作不分分内分外,时间也不分上班下班。一天晚上,李黄玺在家刚端起饭碗,就听到敲门声。一听说设备出了故障,李黄玺连忙撂下饭碗,拽起徒弟小郑就走。妻子追到门外让他吃完了再走,李黄玺边说边走:来不及啦!排除故障后,李黄玺回到家,刚端起饭碗,敲门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是浇注机出了问题。处理完毕后回家,已是晚上12点多了。凌晨3点,敲门声又一次响起……
3次敲门声,敲到了李黄玺的心坎上:厂里把他当成唯一的技术依赖,这不是厂里的光荣,也不是他个人的荣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他的心底油然而生:要让自己的技术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为了让年轻人在维修设备时都能伸上手、使上劲,李黄玺采用讲课的方法,给青工们讲解维修技术。一有工夫,他就将十几名维修工们召聚在休息室里,把图纸摊在桌子上,由浅入深地讲解……
有两个本子是李黄玺的命根子,他上班装进兜里,下班拎回家。有一天,造型线上的维修工都得到一本别致的“教科书”。原来是李黄玺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本子里的心得体会理成了小册子发给了大家。他经常教育青年工人说,加入WTO后,企业会遇到更新的技术挑战,你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
  在一汽,李黄玺的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一汽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学李黄玺岗位技能竞赛”,一年来为企业创造价值1.4亿元。全公司掀起了学技术、赛技能、比业务的岗位练兵比武热潮,4万多名职工参加了520个工种和岗位的比赛,涌现出了14名公司级技术状元。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充满自豪地说:李黄玺式的新时代的工人,将为一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附图片)
图为李黄玺在岗位上。新华社记者 徐家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