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拍一部京味的《大宅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7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创作手记

  拍一部京味的《大宅门》
  导演 郭宝昌
  我从十六岁起开始创作《大宅门》,写了四十年。《大宅门》是我毕生的心血,是我的生命。
  作为编剧,我写了人、写了人性、人权、人的个性,人的个性的张扬、个性的泯灭,人的生与死。我要告诉观众,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些人,曾经有这样一些人这样的活着。一部《大宅门》折射了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
  作为导演,我要创作出一部纯京味儿的作品。京味儿,就是《大宅门》的形式和风格。
  目前拍摄的四十集,表现的是光绪初年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从抗战到现在将是另四十集的故事。这次与演员的合作与以往不同,以往是与演员一起探索形象,此次几乎大部分人物都有原型,我按照原型去要求演员,这就很细微、很具体。我要求演员突破原型、有所创造,忠于原型、不囿于原型。把这些人物贡献给观众是我从艺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希望演员打破过去对角色理解和认识的模式,从“鲜活”入手,多维的、立体的(空间),而非概念的、线性的(平面)去塑造人物。
  摄影要充分体现宅门文化的特色,无论光效、构图、运动、视角都要营造“宅门”氛围,要有“宅门气”。那应该是神秘的、幽深的、层次丰富的、色彩凝重的,既有皇家的气派又有市井的风俗的一种特殊氛围,强调空间,写实与写意并用,油画与水墨结合,统一在突出宅门文化的总的意图之中。不讲究光源,以营造氛围的需要为主,要大胆突破过去四平八稳的光效,难度很大,一万多个镜头被限制在一个四合院中,光和氛围的变化便成了成败的关键。
  无锡基地为这部剧搭建了两万平方米的景。同样要求美工师突破昔日创作模式,不必按现实物理空间设计,当简则简,当繁则繁。我提供的图纸,是《大宅门》的原型,在北京的四合院中,这是一个极有特色的院落,现在保存完好,可去参照,体现了“宅门文化”独有的韵味。
  由于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一百四十余个角色),场景复杂,条件有限,给化装、服装、道具出了大难题,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每个发型、每件道具、每件服装都要注意时代的变化、京味儿的特色,设计出老北京常见而又未被人表现过的典型的细节,别用常规的东西滥竽充数。
  同期录音同样要营造出宅门的空间氛围,声音要参与到戏剧矛盾冲突之中,要有内涵,切忌纯自然的平面效果。作曲以京味儿的京剧音乐为主线,大胆运用戏曲舞台的音响效果,独创一格,发前人所未发,才会有惊世骇俗之作。京剧源泉,取之不竭,这也是我一生的愿望。
  让我们把一个精彩的故事留给观众,把一个严峻的思考留给世人。
(附图片)郭宝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