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光辉战斗的一生——悼念百岁将军童陆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8
第7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

  光辉战斗的一生
——悼念百岁将军童陆生
奚原
优秀的共产党人、百岁将军童陆生同志,在跨越了三个世纪之后,于2001年2月27日悄悄地离开了我们。寥寥幸存的老战友去世,虽已高寿,我内心仍深感失落和悲痛。
  童陆生原名童传甲,湖北黄陂县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百岁将军,亲历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伟大发展进程。
  创业维艰,早期的革命者尤其值得尊重。回顾20世纪初,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童陆生的家乡邻近长江南北中枢武汉,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他在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求学时,便常与进步师生恽代英、林育南、唐际盛等议论时事,为军阀割据、列强欺凌、民族危难而忧愤,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次年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同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在新思想影响下,他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5师13团参谋长、代团长,先后参加吉安、南京、沙河集等战役,打败了直系军阀孙传芳。
  危急关头见忠贞。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血腥的“四一二”、“七一五”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片白色恐怖。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童陆生同志不畏艰险,在李富春领导下,组织武汉部分工运干部,与中共鄂西特委会合,于9月10日发起公安(今南平一带)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利用国民党军队中的老关系,先后在广西李明瑞部、江苏李明扬部、陕西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北后,继续入侵华北,民族灾难日益深重,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兴起。童陆生1932年应邀到西安杨虎城十七路军总部任职,并介绍一些同志进入西北军。1934年,杨虎城即表示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意向,支持群众救亡运动。同时,党中央及时决定从兵运工作转为统战工作,建立包括童陆生的“西北特别支部”,领导成立“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开展群众救亡运动。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西北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如火如荼发展起来。同年秋,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亦深受影响。1936年下半年,西北的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蒋介石却要倒行逆施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相反相成,促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正如周恩来所说:“西安事变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推动起来的。”在这方面,童陆生、宋绮云等“西北特支”和“西救会”同志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西安事变后,童陆生又回到军队,任改编后的西北军独立旅参谋主任。“七七”全国抗战爆发,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山西忻口战役。因情况变化,随即脱离国民党军队,经延安、西安,分配到山东,先后任鲁南抗日义勇总队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鲁南保安副司令等职,参与领导创建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奉命调回延安,在抗大三分校从事军事教育,任十八集团军总部高参室参议、中央军委一局局长。
  抗战胜利后面临内战危机,童陆生在国共重庆、南京谈判中任中共代表团军事组组长,协助周恩来同志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内战爆发后,1946年11月重回延安,继任军委一局、四局局长。在大规模运动战中,负责安全地转移和保护了中央军委重要历史文献,并参与筹办“华北军政大学”。北平解放,任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等职,圆满完成和平接管工作。他在革命战争的各个阶段,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革命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资深的陆生同志并未以功臣自居,而是保持其一贯的踏踏实实作风,从此埋头于我军的图书馆事业。50年代他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四局、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军事科学院院务部的领导工作,但都兼任军事图书馆馆长,主要致力于军事图书馆的创建和发展,在他领导下,搜集、整理、收藏了大量古今军事图书资料,拯救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军队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提供大量文献信息,立下不朽功业。
  不料风云突变,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他被错划为“右倾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受到极不公正的处置,下放北大荒九三农场劳动,1963年10月回京,“文革”期间又遭冲击。直到1980年平反,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
  童陆生长期身处逆境,但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志向绝不改变。最为突出的是他到北大荒后,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勤奋自学中医,为农场职工和当地群众义务诊病。调回北京后继续义务行医,30多年间经他诊治的病员多达两万余人次,许多感人事迹为广大群众由衷称颂,报纸多次发表介绍文章,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及一些学会、团体聘请他担任顾问。他为普及和研究中医默默地奉献,1989年6月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童陆生有许多优良品德,他淡泊名利、正直俭朴、关心同志,从不追求高官厚禄。当他的冤案平反后,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建议给他安排一个较高的职位。他对领导上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陈述自己“年已八十,不宜再占工作职位了”,婉言谢辞。在他头上始终没有什么华盖和桂冠。他住在干休所一座旧楼房的第二层,房间狭小,多年没有维修,家具零杂。朋友们劝他换个宽敞舒适的住所,他说:“我比全国大多数老百姓住的还好,不要搬动了。”他穿的衣服破了补补,儿子要替他买件新的,他说:“穿得合适,不必换了。”那么,他的工资用到哪里去了?仅从一项统计数字便可知道:“文革”结束后的二十余年间,他先后向家乡图书馆寄了1121个包裹,捐赠图书5000余册、期刊3000余份,还有各种图片。他把个人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为农村群众输送精神食粮。
  去年春节前,我托人跑遍北京,买来两对粗大的红蜡烛,赠送给两位百岁高寿的老朋友。一位是中国水彩画鼻祖、美术大师李剑晨先生,另一位便是童老。我约陈彬医生同去看望他,当我被扶进门时,童陆生正坐在小房间里看杂志。见到我还客气地说:“应当我去看你呀。”言谈之间,他的思维仍很清晰。他高兴地看着红彤彤的蜡烛,抚摩着我送给他的一块白玉璧,脸上现出喜悦的表情。告别时我们紧紧握手,互相凝视良久,流露着老人分别时难言的隐情。
  童陆生同志用他的百年实践,谱写了一部光辉的史诗,愿人们都来讴歌,都来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