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休闲,老北京的新韵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30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假日休闲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五一”黄金周将至,人们又会如何享受他们的假日呢?本报记者在京沪两地进行了专题采访——
  休闲,老北京的新韵味
本报记者 阎晓明
今年“五一”,北京人的度假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山水观赏式的长途旅游不再是度假的唯一选择,文化团体推出京剧、话剧、音乐会,商场举办的主题展销、内容丰富的京郊短途旅游……以及更多颇具个性化的休闲方式如万花筒一般。不知不觉中,一个比旅游更宽泛、更深刻的度假方式——休闲成为北京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观念。
  其实,休闲对于北京人来说是个既新鲜又熟悉的事物。老北京的放风筝、遛鸟、听戏、听书、品茶都可以说是休闲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双休日和长假制度后,“有钱”和“有闲”,为普通人提供了休闲的广阔空间。
  首汽公司42岁的于师傅是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的常客,每个双休日都要来转转。于师傅说,他来这里并不是一定要买到什么文物,也没有多少想碰运气的心理,就是喜欢来看看。
  家住外馆斜街的赵邦民告诉记者,不只是长假,平时的双休日他们的选择也丰富多彩:打羽毛球,参观展览,他还是一家爱车俱乐部的会员。他说,度假关键是放松和自由,做些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赵邦民说,他交往的朋友经济条件虽有差别,但充分享受假日的观点却比较一致,只不过选择的方式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休闲在北京已经不再局限于长假,甚至也不再仅仅囿于假期,开始渗透到平常的生活中。休闲的方式并不就是打昂贵的高尔夫球,休闲也不仅仅是青年人的专利。节假日和每晚活跃在街头的老年秧歌、小公园里的京戏演唱这些中老年人的活动,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标识。
  具有典型年轻人特征的休闲场所则是各式各样的酒吧、网吧,其中以三里屯酒吧最为突出。更具个性的休闲场所已在京城休闲领域显露风采。
  北京大学东门外有数家有藏书的咖啡屋,被大学生称作“书吧”,浓郁的读书休闲氛围是典型特色。其中以“雕刻时光”、“闲情偶寄”这两家最具特色。每当夜幕降临,尤其在周末,几乎座无虚席,顾客大半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品“书吧”已成为他们的新时尚。
  随着休闲人群的增加,专事休闲的行业也崭露头角。北京有一家专门从事休闲策划的机构——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应该说是国内最早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现代休闲的民间学术机构。而京城媒体上大多辟有专门的娱乐健身频道和栏目。记者在网上粗一检索,带有休闲性质的网站竟然达53个。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休闲文化商业街,今年7月就可开放。据悉,北京城乡今年将建成100个文化广场。
  今年“五一”,北京的休闲气氛更是扑面而来,北京市委宣传部等组织的“北京文化广场年”以大型主题导向性活动与小型群众自娱性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和家庭文化的优势,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这项活动从4月底开始,持续到10月,将有500多万人次参加。
  节日期间,首都各大剧场推出的国内外文艺团体的演出达261场次,足以让人大饱眼福。北京商业界把市场主题直接定义为“让劳动者享受生活”,举办100多项商业活动。
  即便是旅游本身,从外延到内涵上也都有了新的突破。“五一”推出参观首都高校的“大学一日游”;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倡导科学健康的休闲方式为主题的“中关村科技旅游月”也拉开序幕;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京郊旅游异军突起。仅一个名为“闲在京城”的网站栏目中,就介绍了骑驴采摘、模拟考古、踏青赏花农家乐等50多项内容。
  利用节假日充电,成为不少人的休闲方式。去年“五一”,北京天文馆每天平均接待4000多人,国家图书馆1至6日接待的读者突破了6万人。今年,离“五一”还有一周,标价120元、可参观123处的博物馆通票第一期3万套已全部售出。
  科学、健康的休闲方式,为老北京增添了新的文明韵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